□本报记者黄智微
“我是一名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工作压力大怎么办?”
“我嗓子疼、发热、呼吸困难,很焦虑自己是不是被传染了怎么办?”
“我宅在家里,感到恐慌和焦躁怎么办?”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给大家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一部分普通民众、密切接触者、患者以及“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工作者出现了焦虑、恐惧、崩溃等情绪。
近日,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市优抚医院开通“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免费咨询。
28名心理专家在线抚慰你心灵
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由来自临床心理科、心身障碍科、儿童精神科等科室的共28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值守。市民可在周一至周日的8:00-11:30,15:00-17:00,拨打心理援助热线028-26501223进行咨询,倾诉心理困惑、烦恼和痛苦。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这条“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已经提供心理援助100余人次。
10余天没出门有人出现疑病倾向
打电话咨询的都有哪些群体?普遍反映什么问题?
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慧告诉记者,主要群体之一包括闭门在家的普通民众或密切接触者,因多日闷在家,不由自主地变得敏感多疑,反复量体温,心慌焦虑不安。比如,有名患者在家呆了10余天没出门,看到新闻就出现呼吸困难、发热、身体发抖等应激反应,天天都陷入自己符合新冠肺炎症状的焦虑之中。
还有一个主要咨询群体就是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工作者,他们一方面在高压状态下工作,身体透支、休息不好、饮食不规律,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和家里其他人感染。焦虑之外,还会感觉很无助、很绝望。有名社区工作人员从初一就开始返回岗位,每天要在街道上去宣传防疫知识、入户登记、提醒辖区内的经营户遵守相关规定等,有些时候晚上10点过才能回家。繁杂的工作加上和预计完全不同的春节假期,让他产生了自我怀疑,工作没有头绪,心里非常难受。
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针对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李慧说,面对这场疫情,很多人会出现应激反应,像焦虑、恐慌、无助、绝望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大家要规律作息稳定生活,吃好睡好,运动好;转移注意力,进行一些个人喜欢的室内休闲娱乐活动,利用这段时间在有限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过度刷手机新闻,接收太多信息会加重恐慌情绪;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包括焦虑、害怕、愤怒等;进行自我鼓励和肯定,坚定信心;跟亲朋好友建立视频聊天、打电话等,寻求或提供支持和关心。
据悉,疫情过后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影响可能会持续到疫情结束后半年左右,心理阴影需要自己随着环境、心态的转变慢慢修复。因此,这条“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在疫情过后还将持续开通。
新闻推荐
扫码观看本报讯(记者陈维)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近日,资阳新闻传媒中心(筹)和市委宣传部、市卫健委联合制作了《资阳市...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