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综艺 今日港台综艺 今日欧美综艺
地方网 > 娱乐 > 今日综艺 > 今日国内综艺 > 正文

南仁淑:内向的人天生就弱势吗?

来源:澎湃新闻 2020-11-05 09:04   https://www.yybnet.net/

你是否也曾面对这样的境况:被父母推着去和邻居叔叔阿姨寒暄,稍有退却之意就会被指责:“小怂包,一点儿不大方”;在漫长的求学经历中,你总是想自己待着,不想和同学结伴吃饭放学,不想在课间拉帮结派地聊天儿,也因而荣获“此人生性孤僻”“不好相处”的标签;你默默告诉自己,也许长大就好了,工作以后在社会几年的摸爬滚打,发现仍旧吃着不善言谈、性格内向的亏:一万次在社交场所端着一杯饮料站在人群中茫然四顾,觉得举目无亲,尴尬到想用脚趾给自己抠出一座地下宫殿来藏身……

内向真的不好吗?内向作为一种性格,似乎在遭遇到社会文化中才显现出其负面性:中国自古就是强调人情的“高情境文化”社会,主流的文化语境以社会成员善谈而开朗的状态为理想表现,而讷言喜静的内向群体则因为后来被命名为“社恐”化的表现而频繁感受到与人群的龃龉之处。

虽然内向群体们总是在社交中遭受打击,但也因为相似的困境找到同类,大家以“社恐人群”抱团自嘲,其衍生出的宅文化、丧文化也一度成为小主流,包括内向者自身也因为表现出个性而被认为是“有自己的内在世界”“似乎有些独特的坚持”而被倚重。这种趋势像是大的文化洪波下暗中翻滚的潜流,为内向者们争取着被理解和体谅的可能。

韩国作家南仁淑撰写的《内向不好吗?》一书中,作者作为一个性格内向,有社交恐惧的人,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表示,强迫所有人都必须假装外向,是一种社会暴力。最近,澎湃新闻专访了南仁淑。在《脱口秀大会》中,王勉演绎的《职场社恐之歌》

在《脱口秀大会》中,王勉演绎的《职场社恐之歌》

如何判断内向还是外向?

澎湃新闻:我们好像越来越难以建立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即我们很难判断自己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外向的人也会有害怕出去见人的时刻,内向的人则也有迫切需要社交的瞬间,所以首先我们该以哪些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还是介于二者之间的?

南仁淑:是否善于跟他人相处,或是否善于在大众面前发言,根据这些来判断内向或外向显然是带有偏见的想法。

神经敏感,对外部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格外感到疲惫的人可以说是内向型的。要想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性格,可以想象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会更有能量。如果跟他人互动的时候感觉充满活力,能够感受到活着的快乐,开始新的挑战时不会感到有太多阻力,那很有可能是外向型的人。与之相反,如果跟人们愉快地相处一段时间后很快感到疲惫,必须确保独处时间才能感到能量满满的人,开始新的挑战或行为时感觉需要慎重,需要稍作停歇的人很有可能属于内向型。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调节自身的内向型与外向型去适应社会生活,所以很难只凭态度去轻率地做出判断。如果实在搞不清自己属于那一类型,不妨回忆一下步入社会之前即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阶段自己的样子,就此能够判断自己究竟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

澎湃新闻:对一个人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的区别是否也要先要区分一个人是先天的气质如此还是与后天被教育、习惯塑造的社会化的表现,而这些因素合力影响之下,以及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的表现,我们似乎也很难准确把握一个人的性格。

南仁淑:2000年前后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区分内向与外向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是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态度来区分两种倾向,而现在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基因图谱的出现,两种倾向的含义与区分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内向和外向是天生的,并不会通过后天的教育及习惯而发生改变。内向者的大脑被激活的部位与激素受体本身就跟外向者是有区别的。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东亚人相比西方人,有更多与内向相关的基因指标。只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有可能会呈现出外向的那一面,或拥有犹如外向者般的态度。无论是内向型的沉稳与外向型的社交能力,都是社会生活所需的,所以人们努力兼备能够跟自己天生的性格互补的美德。正因为如此,人的性格倾向很难一眼就能判断出来。而且,内向和外向之间的跨度大且多样,很难感知到明显的差异。

尽管如此,只要明白自己的本性更接近哪一边,就能理解自己为何在社会生活中带着面具演绎相反性格,也有助于做自己的人生规划。

澎湃新闻:《内向不好吗》一书中,你觉得所谓的“内向”这种定义,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定义,还是社交与人类学、文化角度之类的出发的定义?

南仁淑:我想这个问题跟上面说过的有相通的部分,我认为这个定义是基于遗传学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定义,我们有必要从社交、人类学及文化视角去切入。

澎湃新闻:一个最常出现的疑问:非常显著的内向人格的人与外向性格的人是否在交往和沟通中必然会遭遇一些困难?甚至鸡同鸭讲,难以理解对方的处境?

南仁淑:如果是生活中关系比较近的时候,沟通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譬如内向的人伤心落泪的时候更愿意一个人待着,因为这个时候内向的人需要一个无需考虑他人感受,能够忠于自己当下情绪的空间。与此相反,性格外向的人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更希望朋友留在身边安抚哭泣的自己,因为外向性格的人是通过相互关系获得慰藉与能量的。当外向性格的人在伤心落泪时,如果内向性格的人按照自身经验悄然走开的话,外向性格的人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两种性格的人相处时,先要明白彼此的性格类型是不同的,双方需要通过充分的对话去了解彼此的性格倾向。一份是否是内向者的检测指南:符合七到九项即为有内向倾向者

一份是否是内向者的检测指南:符合七到九项即为有内向倾向者

内向群体天生弱势吗?

澎湃新闻:如标题《内向不好吗》的反问句所点出的,内向群体者好像总是相对处于弱势,你觉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社会对于内向群体偏向于负面评价?

南仁淑:内向群体相对而言容易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疲惫,所以更倾向于回避。而这种倾向恰恰与社会这个基本概念相左。社会与共同体生活是人类生存和繁荣的首要属性,所以人类的基因携带着将融洽的社会关系视作正面关系的本能。甚至最内向的人们也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内向的人较多拥有很好的集中力与艺术天赋,而这也需要通过外向的一面才能显现出来,从而更能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内向的气质相对而言不好显露,所以不太能受到尊重。但不管怎么说,这个世界始终是由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优点相互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一下认知,不要过分标榜外向性格,以免内向的人违心地去模仿外向的人。

澎湃新闻:你自己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内向者,是否有比较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究竟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每一次面对陌生的、易于让人焦虑的情境都像是只身独闯黑压压的森林一样感到害怕。

南仁淑:我在书里使用了“社交开关”这样一个用语,这是比喻内向者启动自己潜藏外向性格按钮,从而使自己转换到外向模式的方式。

在没有社会经验的幼年时期,我并不知晓有这样一种按钮存在,需要开展社交活动的时候我经常感到恐惧和孤单。但是随着我认识到外向的必要性与功效,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我可以灵活运用这个社交开关了,如今我敢说自己过的生活跟外向性格的人没什么区别。

当然了,我仍然拥有小时候的天性。在外人眼里,我的人生华丽又安稳,但事实上,我仍然在为少见一些人而努力,也最喜欢独处的时间。相比热闹和充满活力的空间,我更喜欢安静、踏实的环境。跟话多的人在一起,我还是会感到疲惫。

澎湃新闻:内向者是更能感受到快乐,还是相对比较低沉的、孤单的感觉?

南仁淑:性格内向的人如果自尊感低且自我能力薄弱,就更容易变得消沉。不能否认内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症的困境。但是如果对自己的倾向有足够的理解,能够接纳自己,那么也许能比一般的外向者更能感受到幸福。内向者的神经系统与认知体系非常敏感,所以感受和接纳幸福的能力也更好,他们无需投入太多时间和努力,也能轻易获得幸福感。

澎湃新闻:内向的性格是否也有多种表现,有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害怕和胆小,而有的人似乎会表现出傲慢,甚至出现某种强烈的对抗性……

南仁淑:你说的这些跟内向性格是没有必然关联的,内向与外向并非是肯定与否定的问题。内向性格的人相比外面的世界,更愿意去内观自己,所以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否定社会的性格,但其实并非如此。否定社会的倾向应该归为“反社会性”,反社会性人群中有不少是没能适应社会的外向者。另外,表面上看起来像内向者,而实际上是在自己所属的社会里没找到存在感而不能显露外向性格,安静过日子的外向者也很多。

澎湃新闻:你自己是怎样“克服”这种害怕去面对让自己产生不适感的社会和他者的?有没有什么比较有效的办法去让内向者缓解紧张?虽然我们可以说内向者完全有权利保留自己对待世界的方式,但是如你书中所写,内向者也必须在和社会接触中打开自己的社交开关,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

南仁淑:多做“社交开关”启动练习就行。

内向的人在独处的时间里,能够不断积累东西并做出成果,还能找出各种点子。当他意识到在外面的世界发挥社交能力就能创造价值,那么他也会心生启动“社交开关”的念头。随着对社交开关熟练程度的提升,以往的难为情与不舒服也会逐渐消失。只是在启动按钮的过程中,内向者相比外向者更容易处于不自觉的紧张状态,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有必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缓解紧张情绪和适当休息。

用冥想、修炼和瑜伽这类能够安抚交感神经的活动,或者用泡热水澡来缓解紧张的方式都挺好。也有很多研究表明,适当的有氧运动也有助于安定神经。

澎湃新闻:你觉得“社会化”,或者说是主流的社交方式(比如要求人要会寒暄、健谈、有礼貌、随时能活跃气氛)对于内向者的规训,几乎是迫使内向者做出调整的行为是不是社会不够宽容的表现?甚至说是有一点像是削足适履、强迫人没有办法由着本心做自己?

南仁淑:越是保守的社会,越不能包容内向性格的人,其实显露内向性格与个人主义是有着关联的。

个人主义事实上是近代化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相比个体,更注重集体,认为那是共同生存的最佳方式。随着近代哲学的出现,个人的生活与想法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还保留着大家族主义的东亚或尚留存清教徒式自我启发倾向的北美地区,似乎更注重外向性格。

与此相反,在欧洲内向性格更受到人们的尊重。我在德国很有感触,感觉那里是内向者的天堂。聚会时,如果不想说话可以始终保持沉默,没有人会介意,他们反而鄙视装出来的社交能力,当时受到的冲击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澎湃新闻:对此,你会对内向性格的人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南仁淑:首先要认可和接纳自己的性格倾向。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时,人生会变得更美好。如果有一天知道了自己是内向的人,意识到自己更喜欢符合那种性格的环境时,可以把生活安排成更符合自己性格的样子。

“我为什么跟自己喜欢的朋友玩耍的时候还想回家呢?我是不是很怪异的人?”当你不再这么自责的时候,说明你有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要认可自己,然后一点一点地努力去启动“社交开关”,去感受它所带来的美好。在此过程中,你既不用违背自己的本性,又能逐渐熟练地发挥必要的社会性,因为性格内向而引发的不便感也会随之减少,甚至能感受到只有内向性格才能感受到的幸福。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内向者并非孤岛

澎湃新闻:现在的很多社会风潮与现象,比如社恐、逃避的文化、丧文化等,好像都是因为内向群体趋同的表现所衍生出的行动或者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你怎样看待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

南仁淑:随着网络的发达,能够用匿名说出心里话的工具越来越多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空间里直接说出来,很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社会不适应者,所以很难说出心里话,甚至原有的气质也会被人漠视。通过网络,人们明白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感受着“跟我一样的怪异情绪”。自从他们抱团后,过去不怎么受欢迎的倾向也由此获得了一些力量。

对社会关系的逃避,只不过是方式变了而已,过去逃避社会的人会进深山,而现在是拿着电脑进房间。

澎湃新闻:由此,好像出现了一种反向度的趋势,即——被认为是“孤立的岛屿”的内向者也“抱团”,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小亚文化圈层,甚至可以在自己这种性格中挖掘出有趣的点:比如很多脱口秀的段子就是开内向的社恐患者的玩笑,并且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内向者的情感可以被更多人共情,这是否也可以缓解这种孤立感?

南仁淑:内向者们感受到的孤独感,其实并不因为是被社会孤立,而是因为得不到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最近似乎出现了共情的氛围,这种氛围虽然能够带来一些安慰,但那种消费型内容没有什么深度,笑笑就过去了。

“跟我一样怪异的人也不少啊”这种醒悟虽然能够引起共鸣,但是往往含有一种否定的意味。所以我们需要“那并不奇怪”的崭新认知。

内向者并非是孤岛,成功开展社会生活的内向者也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在乎他人的感受,所以更会关怀他人、容易沟通、共情能力也更佳。把内向者想成是被社会孤立、被主流社会排斥的人群,这显然是种误解。(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小小“动物园”

小记者:张桐熙(育红小学407班)指导老师:方芸你们去过动物园吗?那里既有灵巧可爱的小型禽类,又有威风凛凛的大型兽类。无论你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那些年的洗脑2020-11-04 06:51
评论:(南仁淑:内向的人天生就弱势吗?)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