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咸阳 今日兴平 今日三原 今日泾阳 今日武功 今日乾县 今日礼泉 今日永寿 今日彬县 今日长武 今日旬邑 今日淳化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今日长武 > 正文

村小,高贵的存在

来源:咸阳日报 2021-04-07 08:49   https://www.yybnet.net/

鱼亚强

似乎,每个村小都捧在青山绿水的掌心,都矗立在错落民居的高处,都置身在乡村烟火的中央。村小,就是这样高贵的存在。

好像,有些村小建在庙宇的遗址上,这为其蒙了层神秘的薄纱。我静思过这种现象,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百业凋敝的旧社会,民不聊生,人们寄望于神的庇佑。安定,是那时的生活追求。新中国成立,惊雷开云,万物重生,百业待兴。庙宇——神祇的居所,这“四旧”的载体终于被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所破除。庙宇更张成了学校,预示着“求于生存”的旧时代过去了,“憧憬生活”的新时代到来了。

当然,有些村小始建于1949年10月1日后,并无那抹“薄纱”。它们多是乡贤义士慷慨资助,村民齐力共建而成。我曾见一封乡贤寄于村小的信件,上写道:“明知滴水细壤,无济大业,吾将每年所生息金暂作建校。或亦不无小补,良以犒慰前方,固属吾人应当之责,为非常时期之急需。如此而已。”读毕,情拨心弦。村小成于土木,更成于道义!无数的人民团结一心,在那芳华岁月里,在广袤的农村沃土上,崛起了无数座恢宏的村小!

村小最初不仅有小学生,还有“大学生”。听祖辈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盲十有八九,为让农民摆脱旧社会的噩梦、打开知识的大门,各地聘请各行业里识字的人担任“业余教师”,把村小作为教育场所,兴起“扫盲运动”。人们白天下地劳作,夜间学习文化。

我能想象:淳朴的农民一手扛着锄头、一手捧起书本,不分男女,来到村小,就着几盏煤油灯,从一笔一画到一字一句,从“甲乙丙丁”到“之乎者也”,慢慢地苦学,就像种庄稼一样踏实、勤奋。纵然手茧几层,握笔不爽,但对知识的渴望冲淡了一切阻碍,昏暗的红光照亮了山村的角落,掸去了思想的灰尘。因此,村小也有了一个朦胧的美的名字——“夜校”。

再看现在,每个村里总有几个擅长书法的“前辈”,总有几个颇通文化的“长者”,总有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间总流淌出“夜校”的余辉,受人敬爱。这其中,村小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父辈那代,一家七八个儿女,甚至更多,几乎全都村小毕业。它是无数家庭敲开梦想大门的“第一块砖”,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村小不愁生源,愁的是经济拮据、办学艰苦。为了“开源”,学校会组织在开辟的菜园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老师也常带领孩子去野外拾羊粪、捡麦穗之类,得来之利以资师生日常口腹。艰苦“倒逼”出了劳动教育,培养出了父辈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他们最后躬身于各行各业,参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建设,成长为最坚实的力量。

教书先生每日饮食多由各户轮摊,今天去东家吃,明天去西家吃。祖母曾说,先生来时,她会起个大早,拿出绝活,认真操办。一桌饭菜,色香味全,偶尔还有多月不见的荤腥。她和祖父会把儿女安置在偏房,老早出门迎接先生,正堂用餐,毕恭毕敬,不敢怠慢。不仅我家,家家都是如此,全村兴起了“攀比之风”,以尊师重道为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村小虽然办学艰难困苦,但是难忘的“黄金时期”。人们念着“教育改变命运”,漾着“山窝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梦。无数老师把无数孩子目送出了大山,沿着田边弯弯的小泥路走上了城市笔直的大宽路。

而今的村小物资不再匮乏,学费免交,设施齐备,早已气象更新。

我推开了一所村小大门,它依旧恢宏、依旧神圣、依旧美好,但多少褪去了往昔的“热闹”。十余位老师,三十来个学生,他们坚守农村,守护学校。校园很净,笤帚在大地上梳理的纹路清晰可见;校园也静,一声铜钟的敲响便会响彻半山。偶尔几个孩子欢笑地掠过,更显清幽了。

一位老师谈及坚守这份孤独时说:“家境好、学习好的娃都去城里读书啦,剩下的留在了这儿。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本身缺爱……”他品了口茶,淡淡地说:“我干的是教育‘兜底’事业,也是教育扶贫事业,我走了,‘底儿’就漏了。”人们需要优质教育资源,于是选择离开村小。但是,村小这“底儿”永远不能“漏”,“漏”了就会出问题,幸好有坚守乡村的可敬教师,更有国家持续的物资投入。

我也好奇地询问孩子们的梦想,科学家、医生、警察、蛋糕师……望着清澈的眼睛,灿烂的笑颜,倏地心底一颤。村小可能在“没落”,但这方不大的园子里,永是栽培梦想、生长希望的地方!

当看到一座座村小因缺少生源而关张时,抹去心中悲伤的感怀外,我十分清楚:撤点并校,优化配置,向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选择。洪流之中,不可逆行。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与将来,村小都是高贵的存在。它外在高贵,内在所蕴含的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样高贵。(作者单位:长武县恒大小学)(E)③

新闻推荐

苏文选:忠厚勤俭引领农村新风尚

本报记者马沅聪苏文选,73岁,长武县亭口镇西塬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正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凭着他的热心和爱心,一直默...

长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武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村小,高贵的存在)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