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林 刘兴林 记者 王和斌
眼下正值初夏季节,阿坝州甜樱桃陆续成熟上市。今年,九寨沟县郭元乡水沟村的甜樱桃又大获丰收。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了‘农民夜校\’,我们就有了学习技术的地方。去年冬天,多亏了农技员蒋丽给我们讲解甜樱桃秋冬清园、修枝等实用技术,今年的甜樱桃才有这么好的收成。”行走在水沟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对“农民夜校”赞不绝口。
水沟村“农民夜校”这样的例子在阿坝州还有很多。在阿坝州藏寨羌乡,各地“农牧民夜校”培训精彩纷呈、亮点频现。“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利用晚上、农闲等时间灵活开展脱贫培训,通过讲政策、教技术帮助当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坚定脱贫信心,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在脱贫攻坚中,阿坝州始终坚持外部推力与内部动力相互传导、扶贫攻坚与扶智自强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积极拓展“农牧民夜校”办学内涵和外延,让“农牧民夜校”成为脱贫攻坚“助推器”和“加油站”,为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和劳动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主战场”精细办校
脱贫攻坚是一场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行动,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农牧民夜校”瞄准脱贫攻坚目标,以贫困村、困难群众为焦点精细办校,为困难群众致富增收提供了了解政策、学习技术的平台。
去年以来,阿坝州60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先后挂牌成立了“农民夜校”、“农牧民夜校”、“牧民夜校”,并配备了投影机、电视机、计算机、黑板等教学设备。
“农牧民夜校”建起来了,谁来管理?如何管理?
“第一书记”来当校长。
在具体工作中,阿坝州充分发挥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政治素质过硬、联系群众紧密、资源渠道宽广等优势,让全州681名“第一书记”担任“农牧民夜校”校长。并推行校长负责制,把办学成效纳入“第一书记”年度目标考核和期满效能考核,实现“农牧民夜校”能人管、办得好、有作用的效果。
培训效果好不好,老师素质很重要。阿坝州多渠道为“农牧民夜校”精配师资,“不拘一格”聘能人,打造专业化夜校老师队伍。从熟悉政策法规、掌握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干部、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优秀村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中,评选县、乡、村三级骨干“农民导师”,科学统筹组建“脱贫攻坚师资库”,确保每个“农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农民导师”。截至目前,全州已选聘专(兼)职“农民导师”5391名。
阿坝州村寨分布稀疏,边远牧区、高半山仍有群众居住。为了让“农牧民夜校”实现全覆盖目标,全州各地通过“共建共享”建学堂,依托村级学校、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和谐户长”之家、“非遗”传习所等现有阵地,广泛开设“马背课堂”“帐篷学校”等,让农牧民就近就地学习技能。
同时,保障每个夜校配齐一套运转正常的视频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建设标准化、功能全的学习基地。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标准化中心夜校200余个,在贫困村建成“农牧民夜校”的基础上,实现1346个村“农牧民夜校”全覆盖。
瞄准“供给侧”精准施教
马尔康市组织烹饪、木工雕刻、唐卡绘画、藏织藏绣等传统技艺培训,组织青脆李、核桃、露地蔬菜、雪山兔、藏香猪等特色种养殖培训;
红原县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专题培训,重点组织牧民学习牛羊疾病防治技术;
阿坝县创新方式,制作形势政策、动物疾病预防等符合本土实际的藏汉“双语”教学课件;
……
在“农牧民夜校”开办之初,阿坝州根据各地实际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菜单”。针对各村实际,特别是贫困村不同致贫原因,对接贫困群众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放“农牧民夜校”培训内容调查问卷,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科学设置政策法规、基层党建、移风易俗、安全常识、就业技能、健康卫生、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11类实用课程。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教学变化调整完善菜单,做到基础知识普遍学、个性需求重点学、重点难点反复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查找新问题,以问题带动教学内容更新,把“教”和“学”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
群众困难多,培训有重点。针对贫困程度深,就业无门路、致富无技术、发展无资金、脱贫无产业的贫困村,“农牧民夜校”把办学的重点向适用技术、劳动技能和金融扶贫培训倾斜。
今年3月,全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贫困村“第一书记”金融扶贫知识培训。“第一书记”通过“农牧民夜校”平台,及时传导金融扶贫特惠政策信息,对接扶贫项目132个,涉及信贷资金1.08亿元,预计将带动2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00余户贫困户发展脱贫。
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有差异,思想观念有不同,实行“分类授课”是阿坝州“农牧民夜校”的成功探索。针对培训对象文化程度、身份层次和需求等实际,开展分类培训。围绕提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对村干部重点培训管村治村、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知识;围绕“双带”能力,对党员队伍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围绕增收致富、社会和谐,对普通群众重点培训各类实用技术,宣讲法律法规,倡导“孝善和俭”新风正气。
着眼“全时空”精配套餐
茂县东兴镇推行“流动夜校”送课上门培训模式,改变定点、定时、定员的培训方式,将培训课堂设到活动室、农户院坝、田间地头,让农民白天忙农活,闲时到夜校学文化、学政策、学技术;小金县将夜校培训与全媒体相结合,图文与视频相搭配,以“随身课堂”、“微信夜校+远教课堂”、“趣味课堂”等方式进行夜校教学。
自“农牧民夜校”开课以来,阿坝州各地从实际出发,创新办学、授课方式,以农牧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据,探索出了不同的培训模式,制定了各种教学套餐。
——固定课堂讲政策。针对农牧民对政策了解不深入的实际,突出农村改革发展主题,分期讲授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惠农惠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金融扶贫、土地流转、确权颁证、退耕还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利民政策。截至目前,全州共开展政策宣讲5300余场次,培训农牧民群众达22.8万人次。
——流动课堂授技术。针对自然村分散、山高路远、难以集中的高原藏区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农牧民夜校”紧跟农时巡回讲,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药山牧场,有效解决实用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网络课堂送新知。建立“夜校微信群”,紧跟农牧民生产生活节奏,适时推送种养殖技术、最新涉农政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学习内容,把农牧民夜校延伸入户、覆盖到人;开发藏汉双语触屏点播新媒介,在全州100个示范“农牧民夜校”试点应用,实现人机对话无障碍、技术操作零门槛;开辟手机“云端课堂”,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工学矛盾;开通行政村宽带网络,实行“课堂+网络+电视”一体化教学。
“共享课堂”、“专家课堂”、“云端课堂”等创新型课堂,丰富了“农牧民夜校”课堂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课堂”,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群众“点菜”,夜校“下厨”。阿坝州按照夜校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七有”标准,着力从师资选聘、课程设置、基地建设、培训组织、教学监管等方面下功夫、添举措、出实招,让“农牧民夜校”撬动精准脱贫的另一根杠杆,为群众脱贫攻坚注入“强心剂”。
新闻推荐
这个端午节怎么过? 拼假旅游、骑车出行、美食诱惑让人眼花缭乱
出行美食27日,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南市屯社区居民在包粽子端午节小长假马上到了,你的端午怎么过——宅在家还是出门玩?境内游还是境外游?吃咸粽子还是甜粽子?结合各大互联网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公布...
九寨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九寨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