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陈发伟记者王和斌
一群牛羊,一条鞭子,一个人在山里放牧牛羊,和蓝天白云作伴,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宛若自由的神仙。这是过去别人眼里的张玉平。
高山上气候复杂,生活条件较差,加上放牧生活不规律,得了严重的胃病。“前两年,胃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把78只大小羊都卖了,当时卖了五万元左右。在成都看了两年病,钱都花完了。”这是张玉平口中的自己。
“玉平娃变了,变得勤奋向上了。现在全乡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么能吃苦了,他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村里老人们竖起大拇指夸赞张玉平。
家住九寨沟县保华乡灵保村的张玉平今年45岁,仍单身一人。多年来,为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他的婚姻问题延误至今。如今,张玉平种了28亩地中药材,“你的媳妇儿就种在地里”。这是灵保村“第一书记”张润雄常常鼓励张玉平的话。
文化程度不高,无技术和资金支持,再加上慢性胃病的困扰,张玉平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清苦、吃力。从成都治病回来后,他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实施以后,张玉平被识别为贫困户。多年的单身生活,他习惯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对脱贫致富这事儿并没有太大信心。
扶贫先扶智。张润雄说:“针对张玉平的特殊情况,驻村帮扶工作组经过多次商量,决定从思想上着手。我们一次次和他交心谈心,激发他的奋斗精神,让他树立起‘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
在党委、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下,张玉平转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脱贫致富的愿望高涨。2015年,当地政府给张玉平发放了3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提供了1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资金,并帮他申请了4万元的无息贷款,帮助其发展中药材种植。
有了资金的支撑,有了好的项目,张玉平的脱贫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了。2015年,他投入3万元买回中药材种子,种了23亩党参、5亩羌活。种上中药材后,张玉平天天在药材基地里忙活,还经常向村里的致富能手“取经”,到种养殖大户家中学习请教,他把脱贫致富的热情变成了真抓实干的行动。村里人都支持和鼓励他,并免费为其传授种植经验。
“党参和羌活都要3年才能见到效益。但是只要管理得好,一年就能培育出苗子。去年,我卖药材苗子就收入了6000多元。”张玉平满心喜悦地算着中药材的收入账,眼里充满了希望。
肯学肯干肯吃苦,单身汉也有致富的春天。张玉平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道路,在脱贫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用勤劳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去年,张玉平还卖了4头牛崽,收入了8000元,年收入达到了15000多元,成功脱贫。
“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富奔小康。我这28亩药材基地就是致富的希望。”张玉平告诉记者,党参1亩地能产3000斤至4000斤,按每斤5元钱计算,他家23亩党参见效益时,每年至少有30多万元的收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沐浴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张玉平用勤劳的双手在土地里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良方”,曾经不起眼的土地摇身变成了“金土地”,种在地里的中药材就是他开启致富梦想的“金钥匙”。
新闻推荐
这一特殊曲折历程,让我们更加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蓝天净土,也充分印证绿色才是铺染阿坝大地最大的底色。记者:5年来,您常说生态是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
九寨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九寨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