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 唐建林 记者 罗婷
走进九寨沟县马家乡苗州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盏盏藏式风格的太阳能路灯、一亩亩绿油油的果蔬种植园地……看着村民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对党组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保证作用的最好诠释,也是全面检验党组在老百姓脱贫摘帽工作中是否满意的一把量尺。然而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只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荒芜土地的边缘化村落,而今这一切变化源于什么?是什么让这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苗州村位于九寨沟县马家乡驻地8.5公里处,属典型的高半山藏族聚居村寨,由于受交通不畅、收入单一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该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根据省、州、县的***和结对帮扶工作安排部署,九寨沟县委组织部专职负责苗州村的联系帮扶工作。3年来,该县县委组织部勇挑重担,敢啃最硬的骨头,坚持领导带头示范、干部积极参与,采取结对认亲、扶贫解困、精准宣讲、资金入注等措施真情开展帮扶。在鲜红的党旗指引下,九寨沟县委组织部党组和广大党员干部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赞歌。
“结对认亲”架通干群桥梁
“我家是张锐部长在联系我们,每次来我们村,她都要到我家出主意、想办法,怎样既能脱贫又能增加家庭收入,是个实在人。”这是县委督导组在入户走访时贫困户郎亚对张锐的评价。
3年来,县委组织部始终将作风建设贯穿始终,采取“1+N”的模式与苗州村农户开展结对认亲, 18名组工干部先后与25户贫困户、23户非贫困户结对认亲。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问候、微信聊天等形式精准了解群众的所急、所盼,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做到“村情社情、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四个知晓。在平时交流中,“我们村”已成为帮扶干部的一句口头禅。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用“自家人”的心态,不仅表现在口头上,更多的是付诸到实际行动中,群众家中大到子女上学、老人看病,小到吃饭穿衣、人情世故等帮扶事项干部都一一过问。“现在的干部下村到群众家里开展工作,跟在自己家干没啥两样!”60多岁的老党员杨军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扶贫解困”干群鱼水情深
为了让群众更加了解干部,也让机关干部更接地气,建立干部和群众深厚的“鱼水情”。3年来,县委组织部和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苦练扶贫“绣花”功夫,倾听群众困难呼声,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践行扶贫承诺。
“感谢党的好政策,解决了我家眼前的困难,没有党内帮扶的政策,我家这道难关真不好迈过去,谢谢了!谢谢了!”困难党员格达娃手捧着“组织送关怀 解困暖人心”锦旗动情地说道。去年,格达娃的儿子因身患肾病综合症,长期在外住院治疗,家庭经济因此陷入困境。县委组织部得知情况后,按照党内帮扶相关政策,第一时间为他送去5000元党内帮扶专项资金,解决燃眉之急,并积极协调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继续为其解决后续治疗费用,确保帮扶工作持续跟进。
3年来,该县县委组织部驻苗州村帮扶小组共开展走访100余次,走访慰问村民2000余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8条,解决群众“急、难、愿、盼”的焦点民生问题12个,化解村民纠纷8起,受到该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精准宣讲”引导干群同心
“听说今天村上夜校邀请了县里面的专家讲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我一定要认真去听一听,现在党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贫困户钊牙介在去参加“农民夜校”的路上和同伴说说笑笑。
3年来,县委组织部把“扶贫扶志、扶贫扶智”作为根本,确保宣传“精确到户、精准到人”,以“农民夜校”为载体,通过定期深入村寨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干部大会、群众大会、座谈会,广泛、精准、联动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系列惠民政策,特别是中央、省、州、县关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摒弃传统、粗放的农业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精准宣讲”的普及推广,给广大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上又一次集中“补钙”“加油”,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现代新型农业发展的知晓率、对投身创业的参与率、对社会评价的满意率,如今,说起帮扶干部,苗州村的困难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党的扶贫政策已深入人心。
“资金入注”增添发展活力
“有了县委组织部这5万余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我又可以扩大藏香猪养殖规模了,村里的老百姓也不再为买不到猪仔犯愁了。”致富带头人木主塔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资金入注”是确保实施项目落地见效的重要前提,也是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热情的有力保障。3年来,该县县委组织部作为苗州村帮扶单位,先后为该村整合资金225.55万元,全面完成安全饮水、危房改造、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建设项目,先后成立3个种养殖业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11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形成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良性模式。谈起今年全村退出脱贫这一目标,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驻村工作组组长付福平信心十足:“今年,我们一定能完成苗州村的脱贫任务,给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干部的真情服务了群众,干部的真情也感动了群众。老支书唐兰主感慨道:“我们祖辈世世代代是靠耕地、放牧来过生活,***后,这么多部门投入人力、资金来帮助我们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现在,全村脱贫不脱贫,关键看我们自己了。”3年来,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苗州村共有12户农户放弃外出务工,主动回乡创业,为村寨发展增添活力。
转眼间,3年过去了,组工干部的倾情帮扶结出累累硕果:苗州村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5508元跃升至2016年底的8462元,10户42人贫困人口成功脱贫退出;全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完工;藏香猪养殖、中蜂养殖和青脆李种植3个种养殖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
新闻推荐
5月25日,李吉平(前1)李奉平(前2)两兄弟带领巡山队员巡查瓜地岩村片区本报记者王焰文/图在九寨沟县马家乡,说起李吉平、李奉平两兄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俩是土生土长的马家乡人,更重要的是...
九寨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九寨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