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晓霞
作一名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吃“百家饭”,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物都要接触、了解,并不辞辛苦地去探知事物的本质。从2001年大学毕业后投入记者生涯至今已经13年了,留下了许多深刻记忆,其中有一次,便是在位于旌阳区黄许镇的阿坝监狱里,与100名服刑人员和他们的亲人们一起共进午餐。
2013年6月13日,我接到阿坝监狱的采访通知,他们要开展一场“百子千妻万母”亲情帮教活动,让100名服刑人员与自己的亲人一起围坐在桌前共进午餐,诉亲情、表决心、奔新生。14日早上7点半,阿坝监狱的警官接到我后便直赴监区。然而要进监狱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检查,等一切检查完毕后,我便走进了这座高墙,感受了服刑人员生活、学习和劳动改造场所。
当天上午9点,通过审查后的服刑人员家属来到监狱多功能大厅观看服刑人员表演的文艺节目。音乐响起,由服刑人员自编自演的歌舞《妈妈,我错了》唱响全场。我当时看到,服刑人员在台上跳着,台下母亲、父亲、妻子却默默地抹着眼泪。“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这个舞台上跳舞啊,作为父母当时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表演过后,家属们参观了服刑人员的生活、学习和劳动改造现场。
午饭时间,服刑人员与他们的亲人一起在食堂里共进亲情餐。我也拿着餐盘打上饭菜,坐在他们中间。“爸,你老多了!”“儿,你瘦了,不过长结实了。”在亲情会餐席间,我不时看到服刑人员与亲属或轻轻相拥,或轻轻牵手,或泪眼相视默默无语,或促膝而坐娓娓而谈,不时用手擦去对方脸颊上的泪水。
看到这种场景,我忍不住泪水满眶。“谁愿意与亲人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共进午餐,只是悔不当初啊。”监狱民警对我苦笑称。
眼下,对于服刑人员来说,近在咫尺的亲人如稀世珍宝,进餐的过程,只是表达复杂情感的载体。而对于常人来说,一日三餐再平淡不过,桌边多了谁或缺了谁,你不会特别去在意,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悄然逝去?
晚餐,一家人围桌而坐,说笑间,看到一张张脸孔,蓦然倍觉珍贵。
新闻推荐
经典双语 经典教育——从一封学生家长来信解读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教育
2012年中考、高考,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取得优异成绩,再创佳绩:中考硬上一类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人数再创新高,增长率达23%。547人升上南山中学;硬上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人数达680人,硬上省级示范性高中...
阿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