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书英
阿坝、若尔盖,平日里提起总是旅游胜地的代名词。但在去年前往阿坝、若尔盖采访临行前,身边人的话语让我对高原稍许胆怯——“没去过高原,你小姑娘家家的能对抗过高原反应?”“9月里面已经很冷了,要带上厚衣服”;“去高原,要提前半个月吃红景天,现在吃已经晚了”……
去,还是要去。9月4日,刚入职半年多的我,伴着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勇气,带着采访本、笔,行囊中装上了适合春夏秋冬任何季节穿的衣物,第一次走雪域、第一次上高原,用手中的笔记录德阳援藏工作。
9月4日至9月12日,9日藏区行,走过阿坝、若尔盖两县,采访中有过车行100多公里只为到现场采访的经历,有过夜晚高原反应、彻夜未眠的记忆,有过步行1个多小时草原、高原起跳陷入沼泽的窘境,有过为德阳援藏干部无私精神的由衷敬佩……深入藏区、前往一线抓“活鱼”,从藏区采写回了《索丹的新拖拉机拉回了第一车青稞》、《这里的豌豆尖30元一斤 德阳助力阿坝生态蔬菜远销台湾》等12篇新闻稿件,《记者藏区行》系列报道被评为报社季度优秀新闻稿件。
时隔一年,回想与高原反应对抗的9日藏区采访,心中笃定,那是一次最难忘的采访。
新闻推荐
(记者杜晓鹏通讯员谢蜀君)“坚定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你们一定会战胜病魔重返校园。”12月26日下午,带着市委、市政府的关爱,市政府办、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市委、市政府专程来到四川...
阿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