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中的板凳龙表演。
大田镇中学板凳龙表演。
板凳龙舞传承进校园。
板凳龙走上舞台。□本报记者 王南桢
板凳龙是攀枝花仁和区大田镇的一个独特文化。
板凳龙是把龙扎在板凳上,龙用竹子编成,蒙上彩色的布料(后为香烟锡纸折成)。一般三人合舞一条板凳龙,前面两位是女子,后面一位为男子。表演时,女子的阴柔之美和男子的刚阳之气合二为一,尽显板凳龙的独特魅力。
据当地人讲,舞板凳龙主要是表现一种祝福,示意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阵容大小皆可,二三条板凳龙可以表演,几十甚至上百条板凳龙也能表现,更具恢弘磅礴气势。
板凳龙是清朝时期从元谋传过来的,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银鹿村住着一户赫姓夫妇,夫妇俩年老无子,便到庙里求佛。由于山高路远,老夫妇走得十分困倦,到寺庙时,不由得说了一句:“终于走到了,把我的脚都走大了!”果然,佛随人意,后喜得一子,天生一双大脚,取名为赫友禄。由于脚大,人们都叫他赫大脚。赫大脚生性聪颖,特别喜欢唱歌。十来岁时,杨家地主便派他到元谋学艺。几年时间,赫大脚吹、拉、弹、唱门门精通,回村后成了银鹿村第一位文艺老师。在他的带领下,板凳龙队很快成立了。
解放后,板凳龙有发扬光大之势。“文革”时又被视为“四旧”,道具高挂墙上,有的被付之一炬,骨干队员还被批斗。1979年又开始盛行,节目曾多次参加区、市农村文艺表演,每年春节期间或彝族火把节都要登台表演,为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近年来,仁和区、镇两级政府十分重视板凳龙的发展,2003年组织400余人参加了市四运会开幕式和飞机场建成投用表演;在连续三届的“中国攀西石榴节”期间,板凳龙成为固定的文艺表演节目;2005年参加四川省农民健身展示大会获二等奖。
2005年8月,市民宗委投入资金从服装、道具、音乐上重新制作、改编,组建了一支较高演艺水平的农村板凳龙演艺队伍,并在阿坝州举行的“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了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表演一等奖。2006年,大田板凳龙参加了仁和区“和谐之歌”、芒果节等许多重要活动的表演。
2007年,为了发扬继承大田板凳龙,突出体现大田镇特色,大田镇党委、政府把普及“板凳龙”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目前,大田镇中小学、6个村都有自己的板凳龙表演队。
(本文图片均由仁和区文广新局提供)
新闻推荐
12月26日,记者从阿坝州政府办获悉,阿坝州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阿坝州旅游公路专项规划》。根据规划,2014~2030年,该州拟投入资金30多亿元,建设旅游公路5000公里,构建“全域景区”旅游...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