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阿坝新闻 > 正文

在西索民居聆听历史深处的吟唱

来源:阿坝日报 2016-04-15 13:53   https://www.yybnet.net/

■王望/文阿坝州摄影文学沙龙/图

从马尔康出发,逆清冽的梭磨河而上,不过7公里路程,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西索民居。高原晌午干净的阳光,懒懒的洒在迫不及待的一行人身上。虽然从资料上显示卓克基西索民居是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其完整的保持了嘉绒藏族先民传统的、"垒石为室"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但以前从没有完整的去看一看……

如果说一壶口瀑布给我的是一种感性的震颤、黄河第一湾给我的是一份大自然的瑰丽和壮观、九寨沟给我的是一场梦质的神往,那么眼前这座经幡轻荡的古老寨子,我第一眼看到她,她就在我的灵魂深处经悄悄的打开了隐秘之门——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宅子?整个宅子粗看似乎稍嫌“随心所欲”:随随便便的一座又一座的古石建筑,同样是随随便便的在这或者在那休憩打盹的牦牛,再加上更加随随便便的盛开的树树桃花,使人感觉其气韵就如一段写在羊皮卷上的历史的随笔,不刻意,不讲究。但稍一留心便可以发现其实是“粗”中有细:整体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处处彰显着嘉绒民族意识,信仰、智慧、艺术和性格的石碉石壁以及各种外部装饰设计——还是同行的一位爱好建筑艺术的朋友提醒了我:从这个位置来看,你看这象不象西藏的布达拉宫?

很显然,跟布达拉宫相比,这里的建筑可能是淡了一份富丽,但深了一份朴直和憨实。

进入寨子后,踩着阡陌交通的青石板,梵音缭绕石壁间。让人感觉不到尘世的喧嚣和名利的争夺,只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我想,把生命的艺术那么完整、那么机巧、那么不折不扣的溶入自己的居所建设,在其它任何地方,怕都是不那么容易找到的吧?更何况,没有施工图纸,没有任何现代仪器,甚至连最基本的吊线也不用,这些古老的建筑,完全出自于一双双粗砺的嘉绒藏族兄弟的双手,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艺术?更深一步,这又是怎样一个民族——听人介绍,2000年小金地震,公路都裂开了,卓克基震感强烈,但这里的房子一点事也没有。

在石板路上转悠了一会儿,我们一行人停在一道半掩的门前,对着里面喊了几声,但里面没有人回应。然后我们干脆冒昧的推门而入,一边沿着扶梯“畏畏缩缩”的爬上了三楼。到了三楼才知道,原来这家人都出门劳动去了,只有一个70多岁的老阿妈在三楼的经堂门前晒太阳。听老阿妈用不太纯熟的汉话介绍说:这里的藏寨一般都分三层,个别的有四层,但不管是三层还是四层,都是自上而下按“神”、“人”、“畜”的关系而设置的。其中底层以前是饲养牲畜,近年来政府为了改善环境,在寨子旁边修建了专门的现代化饲养场,因此现在只放农具和杂物了……

因为时间关系,婉拒了藏族老阿妈热情的“酥油茶”后,我们一行从繁华都市赶来的“路人”都安静下来,就连两位“喳喳呼呼”的小妹妹也似乎若有所思——一种淡无痕迹的忧伤替代了我们来这之前的完美臆想。当然,说是“忧伤”可能不太恰当。就象我们准备离开这里的时候,一位当地的长者对我们说的一样,这里实际上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传说啊典故啊什么的,所有的文化、习俗等都是从古至今自然保留下来的。是的,没有什么过于“粉饰”事实的所谓典故典籍,也没有过于张扬的文化“举止”和“排场”,从清代就矗立于在卓克基的梭磨河和纳足沟交汇处的西索民居,就象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平静慈祥的看着脚下的流水和俗尘的欲望……但我们却从它那健朗粗砺的身影里,摸到了生命本身与“鸽子笼”、“防盗门”、“钢筋和水泥的森林”的决绝甚至还可能是鄙夷。

同时也摸到了一个民族真正的风骨和信仰!

据介绍,现今的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将此地划为西索村一组,时下居于民居中的村民多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间和工艺者的后代。民居建筑时间有待考证,居民中连续居于此寨最长者已繁衍数十代人。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整个民居从远处鸟瞰,便会惊奇地发现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状如“中华结”,代表释伽牟尼的心),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的线条展现的非常清晰。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房、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到最高处,碉楼四角顺势形成角锋,造成一种气势,最高处的石墙边缘加厚,避免墙表的平面化,增强立体感。房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平顶,三面砌成矮墙;后半部分形成斜山式,覆盖石板或瓦。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很讲究,用上了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浓。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新闻推荐

让健康意识和行动深入到每一个阿坝人心中——“阿坝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大讲堂”在马尔康举行

为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当前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让全民参与,携手共同构建健康和谐阿坝,4月1日下午14时,由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在西索民居聆听历史深处的吟唱)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