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蔡华韩秀全)为加快推进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形成推动两地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5月10日,州委、州政府与德阳市委、市政府在绵竹市召开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区第一次联席会议,双方围绕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广泛共识。州委书记刘作明,德阳市委书记蒲波,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辉,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出席会议并讲话。
德阳市委副书记刘宏葆主持会议,州委副书记项晓峰出席会议。
根据中央、省委藏区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口援藏工作要求,州委、州政府和德阳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1月签定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协议。园区选址德阳绵竹市境内,涉及汉旺镇、拱星镇、兴隆镇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藏羌特色农产品、医药、旅游产品等特色产业,同步配套发展第三产业。2015年9月,四川、浙江两省政府签署《深化浙川合作框架协议》,将德阿产业园区列为“川浙对口支援合作园区”。目前,该园区建成区约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已有6家规上工业企业建成投产,新入驻的3家企业正在建设中。
会议听取了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了关于明确园区管委会权责、园区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封闭运行、用地指标、环境容量、留存电量、将园区纳入省“十三五”规划、税收收缴等相关事宜。
听取发言后,刘作明说,德阳是全省发达地区,在自身发展、民生、稳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大力支持德阿产业园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德阳对阿坝民族地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对此,州委、州政府和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表示衷心感谢。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区是阿坝、德阳两地党委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化对口援藏工作的创新实践,是阿坝州在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定位下着力优化工业布局、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动选择,肩负着助推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任务,承载着民族地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历史重任。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德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两市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产业园区建设高效有序推进,为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明指出,阿坝州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是阿坝最大的底色,生态是阿坝最大的资源。近年来,州委、州政府紧扣中央和省委部署,把生态作为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生态有机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产业、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加快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转型。刘作明要求,要立足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充分认识德阿产业园区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责任和重大任务,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的要求,把握发展机遇,明确功能定位,拓展合作空间,推动两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优势互补,努力走出一条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州级各部门要怀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站在全局的高度,全方位加强与德阳市的合作、交流和联系,共同破解园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德阿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蒲波说,德阳和阿坝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历史渊源十分深厚,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强烈的合作需求、广泛的合作空间和美好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双方贯彻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主动对接、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创新援藏机制体制、促进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共同创建了德阿产业园区,这正是两地友好合作的一大丰硕成果。下一步,德阳市委、市政府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落实好省委的战略部署,把园区建设成连通德阿两地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倾心、倾情、倾力支持,把园区建设成全省深化区域合作、推进藏区发展的典型示范园区;以优势互补的方式,用好用活相关政策,把园区建成德阿两地新的增长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拓展、深化两地战略合作,共同谱写民族进步、团结、发展新篇章。
会前,与会人员还前往德阿产业园区参观考察园区建设,了解新入驻企业项目推进情况。会后,两市州领导还与入园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就企业项目建设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德阳市副市长王箭,德阳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局长刘龙春,州政府秘书长王全以及两市州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郭静雯川报记者曾小清)阿坝州7成以上的果蔬卖向成都。两市州政府一拍即合,准备在6月举办成都和阿坝农超对接会。届时将有45家阿坝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成都20多家连锁超市、批发市场...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