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希望生活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环境中,这其实是对推进城乡建设工作提出的一种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化的建筑物构造,更应当致力于人们的心灵润泽和人文沾濡。因此在城乡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青山绿水、对传统古村落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近年来,阿坝州大力推进非遗暨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阿坝州已经有9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制定了保护规划。
本报开辟“行走传统村落”专栏,力图全景展示阿坝州部分传统村落面貌,期望对村落保护这一功在当代、荫及子孙、利在千秋的事业助一份力。
名片西索村
西索民居最初形成于明清时期,当时受朝廷册封的卓克基土司将官寨选址修建于此,伴随着服务土司的科巴人(即无偿向土司提供服务的差人)的住所也在周围修建。民国时期,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建筑的周边形成商业者、手工业者的住所和经营场所,规模不断扩大。解放以后,人口的增长使得建筑群的规模进一步向外扩大。
民居整体依山傍水,村寨整体布局近似回字形,大小50余座民居建筑,风格相同,均为嘉绒藏族传统石木结构。现民居共73户,产业以农业、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
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西索民居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04年12月,西索民居被公布为四川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索人家
“兴许有客人,或许没有。”泽郎斯满一大早在房前屋后忙碌,并不确定是否有游客到访,但她每天都会这样做。她说这样心里踏实。
但我觉得这是因为怀揣希望,是希望使她每天有劲头。
这些年,“乡村旅游”这个词在乡间火热流行,引来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带火了旅游服务业,这对身处深山的村民带来了创业的希望。
在西索村,泽郎斯满是首批尝试做旅游接待服务的,算得上行家里手。眼下离五一旅游高峰到来还早,村子里的人们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抓其他收入上,零散的游客来访,确实碍手。但泽郎斯满不这样认为,“游客一个也没有都不要紧,损失很小”。
于是,任何一个游客,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到访这个叫“西索人家”的民居接待点。酥油茶,香猪腿,核桃馍馍……你都可以品尝得到。
泽郎斯满是个闲不住的女人。“以前这里是猪圈”,她手指向种着花草和青葱、是菜地又是花园的地方,谈过去,说未来,对旅游发展满怀信心。
太阳爬上对面那个举世闻名的卓克基官寨高大的碉楼,四月的白杨树叶散着油光。和风下,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大门里进进出出。
史料上说,卓克基官寨始建于1918年,后遭遇火灾又重修。官寨坐北朝南,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四合院,高大雄伟,构造精巧,具嘉绒地区石碉建筑艺术精华,又集藏汉民族建筑理念为一体。阿来的名著《尘埃落定》的故事背景就出自这里。小说描述一个声势显赫的麦其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成天混迹于丫鬟娃子中间,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不以常理出牌,于是就有了令人震惊的事迹,和令人唏嘘的命运……
西索村子里,眼下人们都下地或者出外打工了,漫步在西索的街巷,古朴的寨墙光影斑驳,四下里一片静谧,仿佛穿越了久远的历史。
据说,西索民居在旧时的土司时期叫“卓克基赶枪巴”,意思是卓克基街市,居住着土司的科巴(差人)和民间商人、手工艺者。如今,民居保留了先民“垒石为室”的建筑风格,墙体均用片石砌成,墙面整齐,棱角锐利。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窗户外小内大,窗框装饰有特色鲜明的雕刻绘画。从远处看,村寨房屋古朴天成,鳞次栉比,犹如一座古堡。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街巷里溜达。村子里提供住宿、餐饮、篝火晚会、烤全羊等供游客享用。尽管这里地处市郊,但商业氛围浓厚,仍保持着浓郁的嘉绒特色风情而备受游客青睐。居住在这里70多户人家大都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使他们收入高,生活条件好,他们成为被羡慕的人群。
散布乡野的村落是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村落保存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他们正在快速地消失。国家统计部门曾有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算来每天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着众多的古村落。“传统村落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遗产,价值我认为不比长城小”,文化学者冯骥才这样评价古村落的价值。回头看这西索,已经没人能说清这民居始于哪年,但会不会失去这古朴的文化特色却是许多人心中的隐忧。好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居,和村子里安乐生活的村民们,让你分外释怀。
做好保护与建设让传统村落魅力永存
——访州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总工程师海一微
记者:阿坝州在保护传统古村落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
海一微:一是缺专项保护规划,除阿坝州已有的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编制了专项保护规划外,其余古村落均未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全州层面也应统筹考虑,编制规划从实际出发,为村落的保护发展出谋划策、指明方向;二是缺个性保护方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要区别对待,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计划,避免村落同质化发展,每个古村落都应形成各自的文化亮点和特色,打造出吸引游人的看点,使古村文化特色能够长久流传。三是缺保护资金,目前,国家层面只对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阿坝州已经到位2000余万元,相对大量的传统民居、民族文化、落后基础设施亟待修缮、抢救、完善来说,资金量捉襟见肘;四是缺专业人才,阿坝州几无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方面的专家学者,管理部门对此无法对症下药,亟需引进一批、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型人才;五是缺保护管理机制体制,全州暂未制定具体的保护管理办法,未落实机构人员参与保护管理,对建筑的保护、对产业的开发、对文化的传承等工作职能职责分工不清不明,导致保护成效不尽人意。
记者:为了保护传统古村落,阿坝州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海一微: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对世界遗产、传统村落的保护,将其作为传承历史和民族文化、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投入较大的人、财并予以科学保护。目前已完成103个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经对接,阿坝州预计有26个村列入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现正待国家7部委批复。
记者:下一步,阿坝州将如何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
海一微:一是科学规划。把家底盘点清楚,为下一步切实有效地维护、修复、保护提供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路线图。
二是实施好保护项目。在符合传统村落保护的情况下,统筹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村内道路、村庄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整体协调的要求,整治传统村落周边、公共场地等公共空间,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在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下,把生态保护效益、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充分结合,根据传统村落各自的特点,确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旅游业态,形成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旅游品牌,适度进行开发。
四是引导居民正确开展传统建筑改造和建筑功能提升,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避免在传统村落改造中强迫“原住民”搬迁,形成新的“空巢化”现象,防止出现“拆旧建新”“弃旧建新”的“自主自建性破坏”现象。
五是强化对传统村落中独有的农耕文化、宗氏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把活态的传统村落文化史保护下来,传承下去。开展传统村落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传统村落的魅力,提高传统村落的社会影响力。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华文军周旺波秦远俊杨刚
新闻推荐
转方式重质量强效益促增收阿坝州敲定“十三五”农牧产业发展重点
本报讯(本报通讯员)为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科学调整步伐,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总体目标,近期,州农业畜牧局编制完成《阿坝州“十三五”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规划》,送审稿已报相关部门等待评审批复。《规划》...
阿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