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哈斯满记者周严国
从没有路到村村通公路,从土石路到柏油路、水泥路……若尔盖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在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出行方便的同时,更为他们致富奔康铺平了“路”。
今年,若尔盖县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保护环境,保护质量,注意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统筹规划,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式,全面完成“十二五”通村通畅建设任务。
据了解,该县今年计划完成通村委会道路硬化5条共24.9公里,通村断头路45.6公里,建设专属路4条共45.4公里,建设9个乡镇2个牧场村道延伸线388公里,实现100%的行政村村委会通水泥路的建设目标。
走在刚建好的水泥路上,热尔乡阿米塘村村民罗让心里特别畅快。以前泥泞的土石路让他伤透了心,去城里买东西,路上的花费要比别的村多出不少,家里孩子上学,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感谢党委、政府为我们修了这条路。”通村路修通后,在尘土、泥泞中行走了几十年的农牧民群众彻底告别了土石路,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每每谈及这条路,阿米塘村村民无不交口称赞。
今年,热尔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把逐步完善各类设施作为改善民生、服务民生、造福群众的重要举措,其中投资360万元、长7.2公里的通村通畅道路就是该乡落地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
草原飘玉带,阡陌土变金。随着通村通畅工作的日益完善,不仅方便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出行,还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实惠,拉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地质条件差,以前的包座乡一到夏天就经常塌方,一到冬天就冰雪封山,道路不畅曾严重制约当地群众转场、放牧和出行,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包座乡实施了59公里的牧道项目,不仅方便了牧民放牧和产品销运,也提高了奶产品价值、降低了产品损耗。一条条蜿蜒的牧道贯通乡镇,村民出行方便了,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过去,遇上下雨天,刚挤的新鲜牛奶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家里,如今,通村路和牧道修到了家门口,卖牛奶方便了,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俄若村村民郎塔说。
通村道路的建设还激活了包座乡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包座战役留下的红色旅游资源,在一条条通村路的链接下焕发活力。“通村通畅路的建设,有利于今后包座乡开发森林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让村民在此基础上增加收入。”包座乡副乡长登真介绍说。
如今,走进若尔盖,无论是置身于城镇街道,或是游走于乡村小寨,大家感受最深和最直接的,莫过于交通出行环境的变化。从尘土飞扬的土石路,到纵横交错的通村路网,踏着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农牧民群众正昂首迈步在全面小康路上。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哈斯满记者周严国一幢幢外形美观的藏式新居拔地而起,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三五成群的群众晒着太阳在家门口拉家常……近日,记者走进若尔盖县,见证着当地从昔日旧山村到如今新村庄的...
若尔盖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若尔盖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