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富
自2010年秋阿坝州实行异地双语初中教育以来,阿坝州牧区1050名学生到汶川县水磨就读。几年时间过去了,这些孩子生活得怎么样?学习得怎么样?近日,笔者深入异地育人学校——汶川县水磨中学进行探访。
笔者走近一个班级,从窗外看见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请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藏汉双语标语。羌族教师余刚正在给孩子们上汉语课《太阳路》,朗朗的读书声铿锵有力。
“孩子们从最开始的听不懂任何汉语,到如今已经可以熟练地造句、写作文,进步很大。”余刚很有成就感。
“我到汶川来读书,第一学期汉语考了60多分,第二学期考了70多分,争取这学期再进步点。这里是我们牧区孩子的另一个人生起点,我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来自红原县麦洼乡的罗周让俄同学如是说。
实施藏汉双语结合教育计划,是州委、州政府继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后,为了让牧区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惠民工程。为了让牧区孩子能学习好、生活好并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牧区孩子创造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老师为牧区孩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接收牧区学生是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挑战和检阅,如果能把牧区孩子管好,学校的管理水平将会得到全面提升。”谈到接收牧区孩子到校就读,水磨中学负责人深有感触,“2010年8月牧区双语教学班正式开班。为消除牧区学生的思乡之情,解决厌学问题,学校每周六都会组织学生跳锅庄、看电影、打篮球,周末组织学生到水磨景区游览。为更好地教好孩子,这几年学校到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新招聘了30多位年轻藏族老师,这些教师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取得阶段性的成绩。”管理教师杨国强说:“我们阿坝县选派了6名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到水磨中学照顾学生。通过几年的生活学习,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大大改善,他们更爱干净了,更讲卫生了。”
谈起汉语学习对于牧民孩子的意义,仁青措老师说得非常实在:“到医院看病、去城里吃饭都需要说汉话、认得到汉字。这些娃娃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以希望孩子们能学好汉语,将来能有更好的出路。牧区孩子学藏语是继承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学习汉语能提高藏族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新闻推荐
■记者蔡华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一段3公里长的水泥路,这是养路人陈春田一天的工作全部;一个发黄的帆布包,里面装着一件雨衣、一袋咸菜、两个馒头、一瓶水,午餐就在路边伴着青山绿水慢慢下咽,这是他“...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