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记者 刘尚剑 郭子琦
新修公路、发展养殖、建立集体经济……汶川县下庄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全村人用智慧的头脑思考,用勤劳的双手耕种,以开放的思想学习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技术,并互帮互助交流“致富经”。原来依附在他们身上的“土味儿”、“穷味儿”已经渐渐淡出,他们自力更生,朝耕暮耘,用勤劳的双手创出了一片致富增收的新天地。
投工投劳,改善基础设施
下庄村由下庄组、两股齐组、高山组、斗口石组四个村民小组形成,全村1056人。其中地处杂谷脑河谷的下庄组地少人多,人均不足5分地,耕地全部地处半山的黄土坡,没有行车道,劳作时,走路需一个小时左右,村民即使肩挑背扛,辛勤劳作,种植效益也低下。久而久之,耕地闲置了,荒芜了。
道路问题,让该村村委会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道路瓶颈,村委会四处奔走,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终于争取到国家革命老区建设资金77万元,用于修建通往黄土坡的产业路。目前,该路段已在施工中。
“这个路,是我们全村人为发展致富,一直主张修建的,要致富,先修路嘛!一旦路通,我们也可以在耕地上种植一些樱桃、甜脆李等来增加收入,路通了,种植作物也就方便得多了!可以用拖拉机运肥料,想想都安逸得很!”谈及修建通往黄土坡的产业路时,该村唯一留守村民郭明德满脸的兴奋。
望着眼前正在修建的道路,记者看到,很多村民拿锄头、铁锹等劳作工具,辛勤的修建着道路。“村民都信心十足,积极投工投劳,起早贪黑,我们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盼了几十年的路修通,那样村民也可以把黄土坡荒废、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种植樱桃、核桃等,早点增收。”村委会主任蒲德祥满是感慨地说。
寻增收门路,建立集体经济
为寻找适合本村村民的致富增收门道,下庄村村“两委”会想尽办法,多次开会与村民共同商量,一致决定抓住汶川县大力实施农业“五千万工程”的契机,因地制宜,争取项目,在高山组和两股齐组之间的荒地“白火地”种植200余亩核桃集体经济林,通过年底分红的形式为村民增收开辟新的道路。
“当时之所以要种核桃是因为它耐旱、耐凉与‘白火地\’气候适应,而且核桃产量稳定,经济价值高,还能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村支部书记何世龙告诉记者。
如何把核桃林管理好,让全村群众的汗水不付诸东流,又是困扰村委会的一难题,为此,村委会积极抽调人力,分期对核桃林进行管理,同时,通过水网建设,保证了桃林的生长。
“我们已经接通了水管,有村民定期不定时进行灌溉,还全面实行禁牧,以保证核桃苗子健康成长,等核桃苗子长到3、4米了,就把荒地开出来种中药材,这样既能管护核桃林的成长,还能再多一条收入门路。”两股齐组长余新华指着林地里的水管讲道。
建多元产业,支持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里的产业,下庄村村委会积极支持村民自主创业,现在该村有种植蔬菜、药材的,有养鸡、养猪、养牛的,有种植青脆李、红脆李、樱桃、核桃的,有开办“农家乐”、生态农庄的……产业种类多样。
“我家养了10来年的牛了,去年卖了100来头牛,今年准备扩建养牛场,村上登门拜访好多次,鼓励我们成立合作社,还帮我们与畜牧局联系了政策上的支持。”有了政策和技术支持,邹树英一家说干就干,准备与村民分享自己的养牛经验,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据了解,在下庄村委会的带领和支持下,参与全村发展高山种养殖业的农户越来越多,仅蒲毅一家就租用了村上80亩荒山开办了“两股齐农场”,用来养牛和种植无公害大樱桃,全村发展增收致富的形式一片大好。
披荆斩棘,放眼发展。下庄村人用勤劳,摆脱贫困,创造财富,他们用智慧,不断追求,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瑾雯)随着夏季到来,农村地区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汶川县制定了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指出,农村家宴...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