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有被老师或者家长要求背诵诗词的记忆,从“锄禾日当午”到“大漠孤烟直”,从“关关雎鸠”到“问君能有几多愁”。背的时候摇头晃脑,心里却多少在想,这些东西背了有什么用?
是的,诗歌的美好,往往要长大以后才能懂得。
今天,我们特别约了几位在国外读书的留学生,谈在异国他乡,在另一种文化里,在有意无意间,当年被逼着背诵的诗歌,却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真正带来内心平静的,全是当年老师让背的古文
高中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学到文言文时,无论课本上是否要求,都要我们背诵默写。
凭心而论,虽然从小也比较喜欢古典文学,背了不少诗词,却无法从内心喜欢上课本上的古文。我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一直过得不快乐,我那时以为是看了太多古典诗词和文学。大学毕业后,厌倦了人文社科的虚无缥缈,决心去荷兰读工科。
在欧洲生活了快两年,现在已完全适应了这里,学会了做各种意面沙拉三明治填肚子,边做菜边听英文广播,边吃饭边看美剧,把洗澡的时间从晚上换成了早上。我以为我和祖国的联系,不过是用微信和散在天南海北的亲人朋友同学们聊天。
但其实并不是。因为文化这种东西,是在骨子里面。一次同在荷兰的中国好友对我讲起最近的不如意,提到那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心下即刻会意,不言自明。他又叹道:“可惜了,当时背过的现在只想得起来这几句了。”我不禁接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不是你想说的?”
如果我高中的班主任当时在场,一定开心死了吧,哈哈!
春节回国,奶奶跟我讲起从前的事,她说当年有老友对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说自己琢磨半生,也不过懂得一二。
不敢说自己已参透人生,可那利禄功名,儿女情长,自己也不是没尝过个中滋味。我只愿,用这余下的几十年,去体验生命的不同形态,坦然接受它即将带给我的全部,也离那“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更近一点吧。 虽道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自己只能在这世间停留须臾片刻,并不能有机会看到更多时代的变迁。但,当年让自己背得头昏眼花的《逍遥游》也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写到这里,不禁哂笑:真正带来快乐、带来内心的平静的,不是那些数理化公式,而是当年老师让我背过的记在心里的古文啊。(Aran)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梦里不知身是客”是什么滋味!
刚开始去国外留学时很孤单,经常靠睡觉打发时间。有一次傍晚不小心又睡着了,睡得正酣畅被敲门声吵醒,第一反应是以前国内大学的隔壁舍友又来喊我起床去吃晚饭了,一跃而起用中文大喊:来了来了,一起吃一起吃!结果打开门一看是我那个金发碧眼的老外舍友,一脸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这才彻底惊醒已经身在异国。曾经背过无数遍而从不知其味的那句“梦里不知身是客”,瞬间在心头大亮,方才明白其中蕴有多少感伤、惆怅和惘然。
(菠萝斑马)
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让我知道自己不是一片浮萍
自从高中出国留学以后,我就知道我这辈子大概不会有专门用来赏析背诵古文的机会了,就连接触中文的机会都在减少。所以我很感激小时候被逼着背了那么多古诗词,让我在文化混杂的国家里,依然有可以让我紧紧握住的东西,而不像一片浮萍随波逐流,忘却自己的归属。
(李瑶桐)
溪头忽见梅花发,恰似青羊宫里时
黄梅花,是一位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姑娘,凭借着自己的顽强与努力,2016年考上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并拿到了奖学金。这位开朗善良的姑娘,在她眼中看不到一丝生活带给她的苦难,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异乡留学,虽然最开始需要一些时间适应,但现在感觉还不错。
黄梅花说,她从幼儿园就开始背诗,虽然大多已经遗忘,但在异国他乡看着有关家乡的古诗,仍会勾起她浓浓的思乡情。对于诗中的情感,因为离家的原因,她也特别有共鸣。黄梅花特别喜欢宋朝诗人陆游所写的《梅》:“三十三年举眼非,锦江乐事祗成悲。溪头忽见梅花发,恰似青羊宫里时。”因为和自己的名字相似,看着就亲切,再加上加拿大有很多樱花,复瓣樱花和梅花的颜色很像,虽然没有三十三年,但通过一些景,再回想起以前的故事,让人梦回从前。谈到最爱的诗人,梅花说是苏轼和柳永,喜欢苏轼是喜欢他诗中那种特别的豪迈,喜欢柳永就单纯地喜欢他诗中的华丽,有一种浪荡感。
阅读中国诗词的时候,我感觉家就在身边
刘杰是一个地道的成都人,在成都读完高一上学期后就到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继续学习。他现在已被美国杜克大学录取,今年9月就将成为一名大学生。90后大多对游戏、科技、二次元等东西感兴趣,刘杰却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到美国后常常将这些东西介绍给美国的同学和老师。
他最喜欢的古诗要数杜甫的《登楼》和李白的《蜀道难》,最喜欢的诗人则是陶渊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和《桃花源记》都反映出了陶渊明的豁达和淡泊,而这也是刘杰所追求的。
在国内的时候,刘杰觉得背诗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出国后反而对古诗感兴趣了,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刘杰在课余时间也常常追看。在国外,刘杰最想念的是家乡的美食。“我现在住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乡村,想家是肯定的,但在阅读中国诗词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家就在身边。”
成都商报记者 王勤 实习记者 曾培华 毕丹
我爱成都
成都十佳诗篇选登
焦家巷的小叶榕
袁御贤(东城根街小学)
我一直喜欢巷道里的那棵小叶榕
每天,都有好多人
从榕树下匆匆走过
上学、买菜
娶新娘、嫁女儿
也有好多人在榕树下告别爸爸妈妈
去了远方
画成都
杨旻怡(新华路小学)
妈妈给我买了一盒彩笔
我要用它来画成都
我要用蓝色画天空
我要用金色画星星
还要给芙蓉花
画点天真的粉红
让我的朋友都喜欢它们
她们在花下玩耍
粉红的笑脸和芙蓉花一样
成都小巷
杨嘉若兮(树德博瑞实验学校)
成都老火锅的香味飘了很远
溢满整条小巷
巷里的流浪猫总爱在店口挤成一团
半眯着眼,瞅着来来往往的一条条腿
长长窄窄的路两旁都是小茶馆
老爷爷会泡上一杯菊花茶,躺在摇椅上
太阳出来了,他们的影子也一摇一摇的
伴着小巷的那些事
浸没在时间里
未成年人不喝茶
刘睿益(树德中学宁夏校区)
作为一个成都人
我一直认为
茶
没有提神的作用
有空
我请你去鹤鸣喝碗茶
在阳光下
看你
能做几个黄粱梦
宽窄巷子
吴铭洋(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宽巷子、窄巷子
我从宽巷子进,窄巷子出
明显听到秋天深处的一声感叹
也许来自杜甫草堂
也许来自武侯祠中
两条古巷
如一把二胡拉住了时间的脚步
如一对舞伴跳出了人们的期盼
如一架梯子竖起了成都的高度
如两束光源闪亮了世界的目光
大慈寺
陈柏宏(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钟声晕开的声响
是虔诚人儿的模样
亭台林谢满了回堂
千灯万烛亮了长廊
隐于山水门房后的身影
无人过问寻往
诗画经文孤寂地躺在玻璃房
你翻着难懂的符号眸中明亮
却未曾见过她执灯长立身旁
当茬苒时光掩了过往
早已白发苍苍
执笔书成相思两行
游草堂有感
李俊逸(草堂小学)
美丽的杜甫草堂
坐落在浣花溪旁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爸爸妈妈带我到这里游赏
走过蜿蜒的花径
拜访古朴的大雅堂
穿过明亮的大廨
仰望厚重的诗史堂
历经千年的茅屋与工部祠
杜甫爷爷在这里写下多少文章
成都诗篇·浣花溪
王大笨(杜甫草堂)
从西岭飘来的雪,幻化成了一条小溪
蜿蜒而来的船,仍然停在吴侬软语的江南
浣花溪,甘甜的水漂洗着一颗圣洁的诗心
那游来游去的鱼儿抛却了世事,烦恼无丝
桃花开在路边,等待燕子在微雨中穿过
人来人往,落寞化成了繁花
我喝酒,唱诗,一个人对舞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我挥毫,发现自己
竟是一只活在唐朝的鸟
缓缓流动的溪水,一淌千年
一淌就成了浣洗人心,最好的去处
“我爱成都·2017成都十佳诗篇”颁奖
5月27日,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作协、成都商报社联合主办,成都儿童团、诗歌集结号承办的“我爱成都·2017成都十佳诗篇”颁奖典礼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仰止堂举行。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以及凸凹、向以鲜等著名诗人以颁奖嘉宾身份出席,为此次诗歌大赛的获奖诗人(青少年组和成人组)隆重颁奖,并现场朗诵获奖诗篇。
此活动自去年底启动以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4165份稿件。经过三轮严格评审,最终王大笨、梅苔儿、吕历、李永才、梅苔儿、桑眉、黎阳、杨强、文佳君、银莲等10人获得成人组一、二、三等奖,袁御贤、张念恩、杨旻怡、杨嘉若兮、刘睿益、王锦甜、田倚超、秦艺卓、吴铭洋、陈柏宏等10位同学获得青少年组十佳诗篇奖。配套出版的获奖作品选《锦城行吟》,已经编选完毕交由出版社制作中,不久将与读者见面。
(陈茜)
小记者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商报小记者俱乐部”,上千场精彩活动等着您。
儿童团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儿童团”,给您带去第一手权威教育资讯和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欣)“巍巍剑门关,悠悠古蜀道……”5月19日是第十七个“中国旅游日”,当天在成都理工大学,学生们带来的诗朗诵《广元赋》,拉开了“康养广元,幸福生活”旅游文化活动的序幕,这也是广元市“广...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