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段经历,浸透着汗水,在记忆中深深铭刻,直至几十年后回首,仍能清楚记得当年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
有这样一个名词,见证过一代代人的青春时光,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与梦想。
高考!高考!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照亮了中国的前程。
梦想破土而出:
1977,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
1977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
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营营蚊雷中、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后来成为战略科学家,人生命运就此改变。
那个冬天,不仅是这些“追梦人”个体命运的拐点,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
1977年8月初,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者纷纷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得到邓小平明确支持。从8月中旬开到9月下旬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激烈的争论后最终达成共识,改变“推荐上大学”的招生方法,恢复高考。
当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新华书店的一名老员工忆起,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面世,就引发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的壮观场面,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
据统计,1977年和1978年两届考生共有1160万人。
对于当年高考的盛况,77级山东考生刘相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同挤‘独木桥\’。”
那是积聚了太久的渴望,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梦想,那是一个国家重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旗的序曲……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得知消息,张艺谋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跑到考场。彼时,他正在陕西农村插队,和农民一起下地干了三年,后来被招到咸阳棉纺织厂当搬运工,一干又是七年。后来,张艺谋如愿考上北影,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恢复高考就像“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让人们在快要闷得透不过气来时,看到的那个小孔的光亮”。在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历史学者雷颐看来,中国人后来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印证着恢复高考后,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
改革为梦想披荆斩棘:
40年风雨变迁,高考点亮更多希望
“恢复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打破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
如果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交响曲的序曲,那么40年来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则是改革浪潮不断向前的有力见证。
从1983年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到1985年“双轨制”和“自费生”出现,再到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从早期理科7门、文科6门的考试科目,到1999年开始推行“3+X”的科目设置,再到2017年即将在上海、浙江试行的“3+3”考试科目……高考改革在人民群众的期待中摸索前行,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中积极求解。
从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到2014年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学生在居住地参考;从2012年开始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到2015年对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规定……高考改革不断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
从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重点院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再到2014年底,教育部出台规定,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变得更加灵活多元。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
“回想40年前,我国还在强调‘两基攻坚\’,即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那时,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阶段。”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现在,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迈进。”
高考制度的改革,印证着时代的进步;而高考内容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脚步。
1978年夏天,已是大一新生的甘福保去高招办买了一份当年的试卷。从那以后,他就像上瘾一般,每年都收藏一份。如今,他已经连续收藏了39份高考试卷。
这位家住江西南昌蓼洲街社区的70岁老人,已成为高考风雨变迁40年的见证者。
甘福保喜欢研究这些试卷,喜欢琢磨每份试卷烙上的时代印记:从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再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的“隐形的翅膀”“袁隆平的获奖感言”,关注社会热点的作文题目逐渐取代宏大的政治命题。高考作文对多样化视角与个性化表达的日益重视,彰显了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让这位古稀老人感慨万千。
梦想为未来凝聚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高考制度恢复这40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的40年,也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40年:
40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十二五”期间,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到上亿人次。2016年,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7.8%,再创历史新高。
“高考虽然表面上看仅仅是教育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进入大学深造,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刘海峰指出,恢复高考前三年,有90多万人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批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成为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中国30多年来经济起飞和高考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已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的孙丕恕,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前行的目标。
“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怀着报效国家的理想和抱负,很有干劲。”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孙丕恕来到浪潮集团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工作。尽管当时“下海潮”盛行,孙丕恕仍专心科研,致力报国。10年后,他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奠定了事业的根基。而现在,浪潮集团为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重大项目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一半的国家。
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春天。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考制度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经历三次高考,俞敏洪实现了自己走出乡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通过创业兴办教育,他又让教育的梦想照进更多人的生活。
近年来,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高考改革也在探索新路径、新手段中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以上海、浙江为代表推进的改革试点正在探索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认为,除了选拔功能,高考因其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主渠道的特殊地位,对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教学,客观上还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为此,高考的功能定位、内容改革及命题实施,也应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入实施发挥关键的导向作用。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把国家与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考试制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时代格局、新的人才观对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姜钢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0载光阴荏苒,岁月将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往事定格成一幕幕全民的集体记忆,历久弥新。
40载岁月如歌,已是“不惑”之年的高考,依然继续着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
今年,近千万考生将走进考场。虽然,一张张考卷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据新华社电)
书写更加精彩的
梦想答卷
■新华社评论员
芒种时节,我们迎来了2017年高考。对全国近千万考生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如果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历史,今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回首来时路,一部高考编年史,刻印下一代代人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曲折历程,带给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与启示。
梦想一旦燃烧起来,将会怎样震撼世界?40年前,历史的一幕已经给出了答案。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和大力支持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关闭已久的高考之门再次打开,举国上下为之欢腾,一个新时代随之开启。对当时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冬天里的春天”。当他们从农村、从工厂、从牧区、从学校、从营房,从一切梦想之火被点燃的地方涌向考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已经来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新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努力奋斗、公平竞争改变个体命运成为新的希望。40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事实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考试时间从7月改为6月,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考试科目从“文6理7”到“3+2”“3+X”“3+3”……40年来,高考制度尽管有待不断完善,但始终与时代发展息息相通,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正在深刻转型,高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时代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让现代版“抡才大典”更加成熟完善,事关莘莘学子、千家万户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
“惟公则生明”,让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是人们的共同期盼,也是制度的公信力所在。40年前,一张考卷打破了阶级出身等限制,提供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舞台,追求公平成为高考与生俱来的基因。从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到实施“异地高考”,再到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多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凸显促进公平的价值取向。在利益日益多元、教育发展尚不均衡的今天,更好发挥高考作为教育公平“压舱石”的作用,更加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革除积弊、消除壁垒,通过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利益,从而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点亮更多人的梦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高考制度更加科学有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制度的生命力所在。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决定学子们的努力方向,关乎识才选才育才的根本大计。从较为单一的知识考察到逐渐增加的能力测试,从“一考定终身”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以更具科学性的考试内容和招录方式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为高校输送更多“好苗子”,始终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面向未来,只有立足实际、遵循规律、敢闯敢试,才能更好发挥高考作为人才选拔“风向标”的作用,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优秀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光阴荏苒,四十不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过去、凝望现在、展望未来,当年千军万马相争的“独木桥”正变成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让我们能以平常心来看待高考、理解高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高考如何变革,中国人对知识的尊崇、对梦想的追求从未改变。在这张永无止境的答卷上,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各自的考题,都应当也必将作出精彩的解答。
图①: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
图②: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资料照片)。
图③:2013年4月20日,徐俊(左)和苏缔光在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场草坪上展示自己关于汶川记忆的感悟。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他们都是紧张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子。
图④:6月5日,载着600余名考生的K5161次“高考专列”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驶出,赶往130多公里以外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参加2017年全国高考。
图⑤:6月2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学生在进行拓展训练,放松心情。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新闻推荐
四川日报讯(记者李淼衡昌辉)在甜樱桃集中上市之际,6月3日,2017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暨康养汶川·甜樱桃采摘节在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启幕。汶川1990年起试种甜樱桃,2000年起大面积推广,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