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打头阵”的语文考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作文题目。社交网络上,人们乐此不疲地讨论当年的作文题目,回忆自己高考那年的拼搏。高考考题不断变化,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1977年刚恢复高考,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高考让许多人“重启命运之门”,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走向考场,放下农具、模具,拿起纸笔。10年的艰辛、自然灾害带来的悲怆都化为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动力。当年的北京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让很多人记忆犹新。《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等高考作文题,充满力量和希望,也不乏对过往的反思与警醒。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对此深有感触。1978年,他和很多人一样,怀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参加了高考。“高考就像我生命中突然出现的一道光,追寻更多知识、更好的出路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他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介绍,1977年刚恢复高考,高考作文与政治联系很紧密,结合时代状况,考试题目相对简单。到80年代初就具有一些弹性和灵活性。多年来,出题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发挥出更好水平,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如让考生探讨社会问题和生活哲学等。考题不仅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容,伦理和文化价值上也有讨论空间。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那些最初的作文题目似乎过于“严肃”“正经”。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题目更偏重社会议题,出题方式也更多样化。看图作文、改写短文等新高考作文模式应运而生,成为高考改革的一股“清流”。无论是80年代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作文题目,例如《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树木·森林·气候》,还是90年代《带刺的玫瑰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鲜活生动的题目,都展示了高考顺应时代变化的特征。
从教以来,关注高考作文题是北京陈经纶中学语文教师李良益的“必修课”。他说,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记得之前的作文题目指向明确,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题目,超越了价值判断和评价,让考生用自己的经验或思考去完成一个逻辑评价,给了考生极大的发挥空间。”
专家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作文题目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例如,2008年的高考题目聚焦汶川地震,2009年则用寓言故事引导考生谈“生存的本领”。
张颐武介绍,这些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主要分为几类。一类是漫画或故事,“往往让人意想不到,可以做不同方面的延伸”;另一类是题目比较丰富,在伦理和价值观上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谈,这些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给出故事或者新闻,让考生来加以阐发。
“40年了,时代在变迁,高考在变革,作文题目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高考引领更多人走上了求知的道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把他们带去更美好的未来。”李良益说。
新闻推荐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这几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小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