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通今,传承发展文化。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全国Ⅱ卷作文题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诗词文学名句,要求学生不是用静态记忆来传承文化,而是合理引用,从中解读出相应的意义,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表示,全国Ⅲ卷的“我和高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考题以40年前恢复高考这件有着时代转折意义的事件为背景,连通了数十年的历史和学生当下的个人体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也可以从更高层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探讨高考改革的方向。
——深邃思考,培育思辨能力。北京市京源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王晨阳说,避免高考作文套路化,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是这些年高考作文的努力方向,在一些题目中已经体现。如上海的“预测”,预测的东西有很多,有巫婆跳神的预测,有黑洞理论的预测,需要学生有足够深邃的思考、足够开阔的视野才能写好。
陈建新认为,这些题目有利于那些平时重积累、有思想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有实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与议论的能力。“无论是从高中生的心理成长历程看,还是从与大学学习的接轨看,让高中生学会写议论文很重要。”
有考生表示,不流于俗套、想创新超越很难。要在考场上写出吸引人、思想深刻的文章,需要平时多下功夫。
40年变迁,高考作文改革还在路上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专家看来,高考作文题是最能展现学生汉语文学的素养和能力的,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投影。
记者梳理发现,从恢复高考元年的“心中有话向党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毁树容易种树难”“乐于助人还是悄悄走开”,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汶川地震”“心灵的选择”,高考作文命题逐渐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走向关注社会热点、思辨人生人性。
“高考作文题和时代紧密相连,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人性的理解更加丰富,视野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大。”张颐武说。
除了题材,作文体裁也有着明显的时代脉络变化。“恢复高考40年,我们的作文试题经过了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四种形式。”陈建新说,新材料作文最不容易与以前的考题雷同,有利于考生个性发挥。
张颐武认为,从高考作文可以看出今后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那就是增加阅读量、增强逻辑能力、重视传统文化,总体上要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市高考阅卷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大可不必有太多顾忌,生活琐事、家长里短、身边故事、普罗大众,皆可出题,要尽量拉近考生与题目的距离,尤其要引导考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与感想。”漆永祥说,命题创新会激发考生作文的变化,一定会出现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新颖求变、不拘一格的好作文。
(记者:魏董华、胡浩、吴涛、梁天韵)
新闻推荐
(记者田悦利)6月12日18时许,甘肃伊真集团2017年度优秀员工表彰大会在兰州举行,一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获表彰。伊真集团作为本地民族企业,一直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使命,不断引导企业员工热爱国...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