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文王俊莲
18岁起,朝天区的赵联荣靠经营木材生意起家,几十年里经手贩卖的树达到数万株。
40岁时,赵联荣“幡然醒悟”,卖掉木材加工厂,在乡里不仅办起了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力劝村民一起发展林产,广栽致富树。截然相反的现象,出现在同一人的人生轨迹,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日,笔者走进朝天区一探究竟。
曾家山那一片带来财富的森林
赵联荣今年52岁,是朝天区曾家山李家乡人。
曾家山平均海拔1600米,辖6乡1镇,气候湿润,林木苍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这有很多人做木材生意!”赵联荣说,当时的曾家山广种薄收,就业门路少,单靠务农养活家人不易,经营木材成了山里人增加收入的一条门路。
“因为贫穷,16岁时我就辍学在曾家纺织厂工作。”赵联荣看到身边人卖木材赚钱,在纺织厂工作不到2年,也加入贩卖木材的大军。
“总的来说赚了钱,但也赚得辛苦!”因为曾家山交通不便,赵联荣转运木材翻了好几次车,有两次险些永远醒不来;经营环境复杂,赵联荣也被“朋友”骗过几次,险些破产……但讲诚信,能吃苦的他,硬是凭着山里人不服输的劲儿,把生意做“上了路”,很快,善经营的赵联荣就有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
“当时,就想着把生意做大,赚钱把家养好。但有时候我也在思考,有一天曾家山没有了树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人与生态的关系,当时已经在学历不高的赵联荣脑海萌芽。
“林改”那一场革新引发的变化
汶川特大地震后,朝天区委、区政府抢抓重建曾家山旅游产业机遇,举全区之力将当地打造成为国家级4A级景区。
“地方政府维护生态、发展旅游力度越来越大,木材生意越来越难做!”那时,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赵联荣时常在林场的道路上散步,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
2009年,胸有成竹的赵联荣卖掉自己的木材加工厂,逐步退出木材经营加工市场。
“粗放的木材经营加工产业没有出路,只有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走与生态和产业发展融合的道路才行得通!”
当时,也是朝天集体林权改革关键期,和四川全省同步,朝天正进行“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改革。“林改”极大地激活了基层林业发展要素,加之与地方灾后林业产业重建叠加,核桃、食用菌等林业相关产业投资正旺。
2010年,赵联荣在曾家山天然林下试种乌天麻成功;
2012年,赵氏林下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2014年4月,赵氏林下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朝天区工商局登记注册……
创新让生态林产品更有价值
赵联荣的合作社是二次创业的起步,也是一个普通投资者融入地方集体林权改革洪流的一个样本。
合作社创建之初,朝天林业和园林局就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投资产品多元化,管理制度科学化,合作模式创新化成为该社的特色。
赵联荣的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几年来,围绕核桃、天麻和藤椒产业进行多元发展,于2015年成功创建为广元市级专合组织。
其下设立技术部、财务部、种植部等5个部门,其中种植部设在各村组。其业务目前覆盖朝天区三乡五村。截至目前,已发展会员417人,其中贫困户113户。
合作社今年种植的核桃800亩已“品改”过半;4000余亩藤椒近2000亩进入初挂果期;400亩天麻、猪苓部分将进入收获期。
“按照市价算,今年总体收入将近700多万!”赵联荣说,700万中有近400万,会以流转林地租金及股份分红的形式反哺给村民及入社成员。
“合作社种植的产品,都离不开这片森林!”赵联荣看着眼前群山说,明年,该社还将扩大核桃、藤椒的种植面积,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另外,合作社正积极将乡村旅游要素融合入该社产业。
“今年7月我们和地方旅行社合作,开展了首届藤椒采摘节,效果很好!明年社里决定将这种经营方式推广到核桃产业中,让生态林产品更值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蔡华)9月12日上午,阿坝州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推进会在汶川县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了全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推进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州近期迎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开展情况、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