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爱心老人杨志洲加入党组织后感动不已。本报记者 武正润 摄
近年来,埇桥区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强化功能,拓宽基层党组织覆盖领域,创新活动载体,培育先进典型,逐渐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了农村产业培育、社区服务管理、经济发展、民生帮扶的先锋队和引领者,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拓宽领域覆盖 强化影响力
在农村,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培育“支部+公司 +合作社+农户”模式,把支部建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800多家,以组织辐射推动经济发展,有力促进烧鸡食品、板材加工、小食品加工等8大产业集群发展,带动2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社区,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原则,建立 “楼宇+支部”、“商圈+支部”、“协会+支部”等模式,与300余家单位党组织签订联建共建、双向服务协议,40个社区设置321个网格348个网格管理员,拓展支部组织功能精准定位服务。
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驻建、集中组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组织部、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成立“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两新”组织党建难题,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 “三找”活动。全区1420个非公有制企业和212个社会组织基本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
创新活动载体 强化感召力
打造责任党建。落实“书记抓、抓书记”一把手责任,实行党建项目化推进,项目分为创新探索型项目、典型示范型项目和制度推广型项目,量化、细化、硬化内容。西二铺乡开放型党组织生活、灰古镇发展党员“两票制”工作创新、支河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双向带动”起到了党建“风向标”作用。
打造民生党建。开展“阵地党旗一线红”活动,向房屋征收、经济建设、信访维稳、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一线输送优秀干部进行培养锻炼。实施“安民稳心”工程,对29个村(社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提升群众幸福安全感和满意度。落实区级领导“1+8”直接联系群众、乡镇“五天四夜一驻村”工作制度,全面推行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制度,实施万名干部“双包”扶贫总攻行动。
打造廉政党建。创新制度,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重点抓好权重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人员的风险防控。全面实施“阳光政务”,土地、城建、交通等26家审批部门110名工作人员全部入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开审批程序和办理结果。全区各部门将单位职责、领导分工、办事流程、收费标准、便民电话等全部上墙公示,方便群众监督。建立权力清单,将所有公共资源交易事项全部纳入管理中心规范运行。
培育先进典型 强化带动力
创建党建精品示范点。始终把打造示范点“一点亮”带动“一片红”理念贯彻基层党建工作始终。西关街道环宇社区建立“社区党员服务站、楼院党员联络站、楼栋党员联络小组、单元党员联络员”四级服务网络,为居民服务。三八街道港利社区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生活资讯。北关街道华地社区建立以“群众说事、代表议事、社区办事、定期评事”为主要内容的“说事议事”工作法,主动引导居民反映社情民意,解决民需民求。
树宣“埇桥好人”。深化“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埇桥”主题实践活动,突出群众评、评群众,持续扩大评选范围,扩大到党员干部、知识分子、青少年、企业职工、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员、困难群体、新经济组织人员中,在社会营造“当好人、存好心、做好事、有好报”崇德尚善的良好氛围。
打造“一好双强”型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大力实施“523”“头雁领飞”工程,通过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到先进地区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等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从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村选派33名村党组织书记,到马鞍山市名村示范村挂职学习锻炼。“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新农村建设模范人物”桃园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徐心华“尊重和扩大群众话语权”主题交流发言,被编入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轮训教材。肖成杰 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1月16日,团市委组织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安徽省高速地产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来到包公镇岘山村开展济困助学活动,为10名留守儿童分别送上了200元慰问金和相关学习、生活用品,并鼓励孩子们好好学...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