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树琛
农家自榨、竹炭、负离子、无添加……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环保理念的不断提升,绿色属性产品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绿色消费开始和我们的饮食起居息息相关。近期,以“绿色生活 智慧消费”为主旨的2016年绿色可持续消费宣传周活动在各地开展。而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不仅让购买绿色属性产品变得方便快捷,也让网络消费成为绿色消费新风尚的引领力量。
“绿色生活,‘码\’上开始”
“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家的蔬菜、水果、禽肉甚至是各种海鲜,基本上是从网上买的。 ”家住合肥市高新区华地紫园小区的陈影彬女士,一边拆着刚刚收到的冰鲜三文鱼箱子,一边告诉记者。在陈女士的客厅里,还存放着昨天收到的水果快递箱,那是她在网上购买的3斤猕猴桃和2斤黑手指葡萄。
“之所以选择网购生鲜食品,主要因为这些产品是能追溯的绿色产品,速度快,够新鲜。”陈女士解释说,她一般都是在相熟的网店里购买水果和生鲜,价格公道,质量也有保证。尤其是海鲜产品,由于合肥的海产品基本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网购的比超市买的要新鲜,而且价格上还便宜不少,“今天下单,第二天上午就能到,包装盒的冰都还没化完,身边很多朋友、邻居都是这么买海鲜的,何乐而不为呢。 ”
如今,借助互联网平台,绿色消费正如火如荼。生态蔬菜、有机种植作物,节能家电等环保产品……购买拥有生态自然、节约能源、健康无害、绿色材质属性的产品,正成为一种时尚。
在合肥政务区一家电器城内,记者看到店内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上,除了常见的家电能效标识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能了解产品的 “技术参数”“电费估算”“产品人气”等信息。 “绿色生活,‘码\’上开始”,小小的二维码成为消费者选购家电的一个新帮手。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家用电器的时候,经常都会问这些家电的耗能怎么样,是否环保。 ”销售经理告诉记者,电器城推出效能标识是“互联网+”的一种尝试,同时,也符合消费者对产品信息对称的要求,“绿色消费嘛,现在什么产品都得讲究环保。 ”
网购成绿色消费“主阵地”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绿色健康消费。相关研究机构本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在线绿色消费者群体达到6500万人,近4年内增长14倍。
绿色消费者是指关心生态环境、具有绿色意识,对绿色产品具有现实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根据大数据分析,29岁至35岁的“辣妈”群体“绿化度”最高,平均2个“辣妈”中几乎就有1个是绿色消费者。 “绿色渗透率”在23岁至28岁的年轻人群中扩散速度最快,2011至2015年间,该年龄群体绿色渗透率提升了16.7个百分点。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大多数年轻的家庭主妇更喜欢通过网络购买各种绿色属性产品,这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吻合。
对老百姓来说,绿色产品依然是绿色消费中的“大头”。家装用品、家居用品、家电、孕婴童用品、食品、服装、个人护理等,在绿色产品销售中名列前茅。
相关网购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绿色产品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年均消费20次以上的 “重度”绿色消费者显著扩张,从2011年的19.4%增长到2015年的28.4%,净增了9个百分点。
“互联网既能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本身又能节省能耗物耗,正在成为绿色消费的主战场。 ”国内某大型网购平台负责人表示,目前绿色消费人群只占我国人口的5%,但这一数字在一些西方国家已超过50%,我国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满足绿色消费亟须源头发力
“总听身边的人说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但是购买的时候却不知道到底哪些是真的。而且超市里只要贴上绿色标签的东西,价格都贵得离谱。 ”同样住在合肥华地紫园小区的宋英莲大妈跟记者抱怨说,自己也希望购买绿色产品,但是有时候有点无奈。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不光是蔬菜水果,市场上的“绿色产品”有些并没有经过权威认证,商家打着“生态”“绿色”的口号,以次充好售卖“伪绿色”产品的不在少数。市场上不少生鲜电商并不具备无公害产品的国家认证,却硬造“生态”概念,打着有机的擦边球,卖出高价。不少消费者表示,由于绿色产品比一般商品价格偏高,加上难以辨认,无法衡量购买带来的真正价值,因而选择放弃。阿里大数据显示,绿色篮子商品的平均溢价达到33%,住宅家具、基础建材、居家布艺溢价则分别高达61%、46%和57%。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今年3月联合出台的 《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绿色消费主要表现为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一些消费者担心的是,消费环节的节能减排产品,在生产端未必是绿色的,但消费者往往很难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
“给我们的感受是,贴上绿色标签的东西,除了价格贵点儿,其他的与普通产品没什么不同。因此,对于这些‘绿色产品\’,我们表示怀疑。 ”网友“闪闪亮的星”的评论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的感受,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绿色产品生产法规和标准,完善行业绿色标志制度。
对此,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规范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绿色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升级,但供给体系特别是绿色产品供给规模和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需求,加上缺乏权威认证和标识、尚未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价格过高等,都影响着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培育绿色消费新风尚,更需要从源头抓起,对供给端进行绿色化改造和重塑。
网友热议
@mengxingjintian:实现绿色消费应该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技术进步,通过先进技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替换不环保材料等;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随手关电源、适当调节亮度声音、合理调高空调温度等。在有些情况下,小习惯带来的节能效果甚至不亚于技术进步。
@一定要瘦的逗儿:与其花大力气去进行绿色消费宣传,不如把更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到产品上去,绿色产品物美价廉,消费者自然会主动选择。
@火星wen来报道:一些超市为保证可持续消费,在新增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平台的同时,还设置了消费者自助结账平台,以节省消费者排队埋单的时间,也使得埋单环节更加环保。但我常常见到自助结账平台空无一人,大多数消费者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结账方式。绿色消费,尚需要时间。
@谁家的猫这么胖:目前,从生产、销售企业、行业协会到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绿色消费链条正在形成。如果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在每一次小小的消费中选择绿色、可持续产品,就能推动生产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绿色家园的梦想就不会遥远。
(本报记者 陈树琛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聂扬飞)月日下午,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大会秘书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开好政协全会的重要部署和省政协党组的要求,对扎实做好大会筹备工作进行动员,作出具体安排。省政协党...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