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晋文婧
“秋老虎”过后的合肥,凉意袭来。在省黄梅戏剧院的小剧场里,经过了一个酷暑的紧张排练,现代黄梅戏《遍地月光》首次亮相。
9月中下旬,省黄梅戏剧院2016“黄梅飘香迎国庆”金秋演出季在安徽大剧院上演,9场演出5台原创优秀黄梅戏作品堪称丰富。据介绍,此前两年,省黄梅戏剧院先后集中推出了 《红楼梦》《牛郎织女》《女驸马》《风尘女画家》等经典保留剧目,以及《雷雨》等斩获多项国家级大奖的新创剧目。本次“黄梅飘香迎国庆”金秋演出季,省黄梅戏剧院的演员们带来 《遍地月光》《不越雷池》《小乔初嫁》《唐诗宋词》和《风尘女画家》五部原创剧目。这些题材中既有创作于上世纪的经典作品再度重现,也有近年来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优秀剧目,更有对黄梅戏表演形式和表现内容有所突破的新作。
《遍地月光》是近年来安徽省黄梅戏领域为数不多的现代戏之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国传统戏曲题材中从来不乏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跳脱于原有烂熟于胸的表演模式,触碰当代题材,对于很多黄梅戏演员来说,是一次并不简单的挑战,意味着演员们要用古典风韵传递现代审美。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长安认为,依托现代人的生活,满足现代人的追求,反映现代人的视角,是现代戏必须具备的要素。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吴亚玲表示,自己从事黄梅戏工作近35年,参演《遍地月光》是她首次尝试诠释当代女性。如何通过一部戏来诠释当代社会所倡导的诚信、善良、正义,这都是她需要挑战的。业内专家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虚拟化、程式化,将司空见惯的生活常态提炼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表演形式,这就是戏曲的绝活。戏曲在表现古代生活方面,上至朝廷议事,下至闺阁私隐,都显得游刃有余;但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则并非都是顺风顺水。增加现代戏的比重,增加现实题材的比重的同时,如何让艺术表现方式更上一层楼,如何留住老戏迷、引来新观众,则是所有演职人员需要挑战的。
“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意为守规矩不超越界限。这个成语的发生地在安徽望江。 《不越雷池》的剧情由其名称便可知晓,该剧用安徽人安徽事借古喻今,依托 “不越雷池”这句成语,借助沈镐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全新创作。该剧通过对沈镐与夫人丽娘人生命运的描述,刻画了这对夫妻20年来不论身处何地,不论顺境逆境,始终追求清廉自律,从不越雷池一步,恪守“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的人生信条,得到一方百姓的拥戴。
于今年4月首次与公众见面的 《高贵的家园——黄梅曲韵唐诗宋词演唱会》为该剧院精心打造的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演出由《思》《别》《赋》《颂》四个篇章构成,围绕着每个篇章的“题眼”,从唐诗宋词中选编了几十首表达爱情、亲情、友情、家国情怀的作品,谱以人们熟悉的黄梅曲调。该剧在呵护黄梅戏音乐、唱腔的独特性之上,体现了嫁接其他传统戏曲艺术舞台表现形式的努力。人物化妆和服装设计方面,特别强调和突出了戏曲的韵味。
“戏曲是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概念,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其中、虚拟性、程式性是其主要艺术特征。 ”省黄梅戏剧院青年编剧周慧介绍,传统意义上认为,每个剧种又有其特有的形态,如越剧、黄梅戏、沪剧、采茶戏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男女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离死别等小情感;京剧、豫剧、秦腔等剧种擅长表现国恨家仇,人物胸怀等比较大的内容。但近年来,安徽省在黄梅戏创作上做出一些探索,尝试突破固定思维,涉猎更为宏大的题材,运用更为宏大的表现方式。比如,《小乔初嫁》以三国风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柔弱女子身担道义传奇般的救国故事,同时其在音乐、舞美方面的突破使之在表现战争场面时也毫不逊色。据了解,该剧将赴西安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奖”。
业内普遍认为当代戏曲已经出现了缓慢复苏,这些黄梅戏作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业内积极探求黄梅戏创作演出新主题、新形态的初步结果,反映了演职人员在增强黄梅戏“现代性”特征上所做的努力。业内专家认为,戏曲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必须担负起提升现代人精神现实的重任;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同时向现代社会延伸,融入当代文化语境。
新闻推荐
■顾群每一点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新变革;而每一项新变革,又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进社会进步。这不仅需要我们有超前的眼光、应对困难的智...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