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建
9月20日下午1点多,西山村退休老支书檀孝忠正在自家灶台边,拿着锅铲炒着枣子。不远处,央视的一个摄制组正在村里拍摄 《丰收》系列纪录片,刚刚经过蒸煮的枣子发出绛红色的光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个技术活,不能炒过了,也不能没炒透,火候很重要。 ”檀孝忠一边忙活着,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今年5月26日,池州市西山焦枣产业联合体成立,共有7家企业、12家合作社和全村所有种枣的农户加入。 ”联合体就在离檀孝忠家不远的地方。这几天,联合体负责人毕学云忙得不可开交。白露一过,西山村就进入采摘、加工焦枣最忙的季节。
西山村共有16个村民组,其中14个村民组种植枣子,因村名为西山,所产枣子称为西山焦枣。从前,到西山村的道路异常难行,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八条道路上西山,条条道路有险关。 ”因为环境所限,一直以来,西山村村民收入不高,生活艰苦。
“2010年,我们刚投资的时候,村子里还很穷,连上山的路都没有。 ”毕学云说,“在‘村村通\’民生工程的帮助下,我们企业也拿出100多万元,首先修通了村里进出大山的水泥路。西山焦枣产业化发展开始起步了。 ”
进出大山的交通问题解决后,西山村的焦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徐伦华是西山村徐村组的村民,作为当地种枣大户,他家共有大小枣树800多棵,每年焦枣的收入达到30多万元。更让老徐开心的是,村里成立了西山焦枣产业联合体。 “我现在最主要的事就是把枣园管理好,把焦枣的质量搞上去,销售都由联合体来处理。 ”老徐说,两年前,他利用种枣子的收入,新建了一栋200多平方米的楼房。
“5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自从焦枣产业发展起来后,村民收入快速上升。现在,全村人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一般农户大概七八万元,大户可达到30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檀清说,“焦枣让西山村致了富,现在九成以上家庭盖了新楼房,七成以上家庭买了小汽车。 ”
就在村民们经营着自家枣园的时候,城里人也看中了这块生态环境优良、秋天景色纯美的山村。“我们拍了不少好片子,等到太阳落山,还要再拍一些夕阳的照片。 ”9月20日中午,刚刚吃过一顿农家饭的池州市摄影爱好者肖红,就和一同前来观光采风的同伴安排接下来的事宜。
今年一入秋,西山村就成了附近城里人体验乡村生活的目的地。每到周末,村里停满了自驾游的车辆。 “现在,每个周末大约都有300多位客人来村里,欣赏枣园秋景,采摘新鲜枣子,品尝农家饭菜。 ”毕学云告诉记者,“联合体也正在向村民宣讲观光农业的好处。以后,我们在做好焦枣产业的同时,将进一步开拓观光农业的范围,让西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背景链接
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当地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休闲农业模式。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示范点20个;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6个、四星级23个、三星级6个;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4个、示范点100个。
新闻推荐
金秋9月,宣酒小窖酿造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安徽近百名企业家齐聚一堂,探访宣酒小窖酿造的奥秘,并与宣酒集团掌门人李健交流了企业发展之道。企业家们均表示不虚此行,在小窖酿造基地欣赏江南诗...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