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宝本报通讯员 郑庆国
8月30日,怀揣着安徽师范大学环境与科学工程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杨俊,离开了养育他长大的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李集敬老院,开启崭新的人生道路。回眸这个熟悉的“家”,孤儿杨俊的眼泪夺眶而出。“上了大学,还要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缺钱缺物一定要跟我说,敬老院会想尽一切办法供你完成学业……”在敬老院举行的简短的欢送庆祝仪式上,视杨俊如己出的院长邓凡海,哽咽地叮嘱着。
杨俊2岁失去母亲,7岁病魔又夺走了他的父亲,李集敬老院从此就成了他的家。杨俊在李集当地上了小学与初中。 2013年,他以716分高分被滁州一中录取。但那时刚16岁的杨俊考虑到给敬老院减轻负担,执意就读受社会资助较多的滁州二中宏志班,一来可以减免学费并获得生活补助,二来宏志班的教学质量在全市也是名列前茅。
“小家伙自小就机灵聪明懂事,成绩一直很好,高中阶段更是用心刻苦,即使双休日或寒暑假,他也学习到很晚,而早晨经常天没亮就听到他的读书声了。”88岁的院民王宣贵说,也多亏邓院长关爱和严格管教,院长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衣物与学习用品。为了给杨俊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敬老院在房间紧张的情况下,给他腾出一间房,让他单独生活学习。同时,院里有什么活,老人们也不让杨俊多干,总是催他去看书。邓凡海看到孩子学习压力大,一到双休日,就特意去食堂烧碗肉、炒个小炒,给孩子开小灶,长身体。
在杨俊上高一时,敬老院便琢磨如何供他今后上大学了。于是,在保证生活学习费用的前提下,敬老院单独给杨俊办了一张存折,每月打卡500元,如今积少成多,这笔钱派上了用场。为做好杨俊的各项入学准备,8月20日,邓凡海代表全体院民陪杨俊专程去滁城买了几套新衣服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电脑是当前重要的学习交流工具,别人家的孩子有,我们可不能亏待了杨俊。 ”邓凡海自豪地说,这台笔记本花了3600元,但大家都说值!
在得知敬老院的孤儿考上大学后,滁州市福彩中心,南谯区民政局、妇联、关工委、团区委、卫计委以及施集镇政府等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杨俊凑齐了学费。“多亏了党与政府的抚养,我才能顺利考上大学,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我唯有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掌握真本领,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今后不论在哪里学习、工作,我都会抽空回来看望邓院长与这些爷爷们的。 ”杨俊激动而不舍地说。
新闻推荐
邮储小额担保贷款力促再就业累计发放逾72亿元,带动20万人创业就业
累计发放逾72亿元,带动20万人创业就业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