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学以致用是关键。看得明白,想得深刻,归根结底要把学习考察成果转化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思路举措,落实到推进五大发展的实际行动上,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
如何干?如何才能干得更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一语破的:关键是五大发展见行动,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安徽新一轮大发展、大提升。
创新发展见行动,就要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上见成效。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区域竞争的实质是创新发展的竞争。越是发展不足的地区,越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越是在跨越赶超阶段,越要依靠创新增强发展动能;越是遇到发展瓶颈制约,越要通过改革创新打开局面。对安徽来说,在这一轮创新发展中决不能掉队,必须以更大力度和气魄,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重点是要狠抓创新平台建设,狠抓创新型产业发展,狠抓创新政策落地,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动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协调发展见行动,就要在构建统筹联动新格局上见成效。下好全省 “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关键。要着力推进区域统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协同发展、多极支撑的增长格局。要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提升省域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着力推进皖北振兴,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皖北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绿色发展见行动,就要在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上见成效。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是我们必须担当的重要使命。要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上下功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城水共生、宜居宜业的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综合规划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要在培育壮大绿色经济上下功夫,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旅游精品线路,构建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新兴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要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上下功夫,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开放发展见行动,就要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上见成效。苏浙沪的发展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开放、集聚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实力。要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引领工程,全面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人才管理、培养和评价激励机制,重点打造合芜蚌人才特区。要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切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技术、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大力实施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尤其要强化长三角成员意识,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全面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共享发展见行动,就要在增进人民生活新福祉上见成效。共享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发展的更高境界。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引领工程,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切实做到“六看六确保”,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要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基础工程,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深入推进民生工程,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把织牢公共安全保障网作为关键之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健康、更安全。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全省各地各部门要用好学习考察成果,紧密联系各自实际,拿出新举措、构建新机制、取得新成果,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鲍亮亮)2016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即将召开。记者10月14日从大会组委会获悉,按照打造成安徽的博览馆、科技馆、文化馆和精品馆的要求,目前大会5000平方米展区的各项布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从18日...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