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开发区,有一方招商引资的“大舞台”——这便是总投资规模为22.8亿元的宣城科技园项目。
若是一年之前来到这里,偌大的空间还略显沉寂,仅有的十几家企业局限于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而今迈步其中,一种全新的热力扑面袭来——十几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正茁壮成长。更具代表性的是,一个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正“抱团”聚合,新兴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已初显。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宣城科技园,带你感受这方招商引资“大舞台”的“新高度”。
“高”在产业层次、技术含量
深秋的凉意,阻挡不了安徽天时新能源有限公司热切的发展步伐。
走进公司锂电池充电车间,与很多企业震耳的轰鸣声相比,这里显得安静许多。放眼望去,只见排列整齐的产品架上,数以万计的锂电池正悠闲地享受着充电的“乐趣”,不断跳动的红色光点仿若匀称的呼吸,显得平静而柔和。
在安静的景象背后,是企业很高的技术含量:公司生产的产品应用于充电宝、笔记本、移动数码产品、无人机、路灯储能、动力汽车等,均符合SGS标准,并以质量稳定的美誉获得了客户和市场消费者的高度青睐。
“2015年12月25日注册,2016年3月15日投产,不到半年时间内即创造产值2100万元。”公司总经理王兴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的出货量是300万只锂电池、7月份就达到了500万只、8月份增加到了600万只。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天时速度”的最好注解,更是宣城科技园发展“履历”里的闪亮一笔。
令人欣喜的发展景象在科技园里随处可见:在宣城科技园B17幢厂房,一家融合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安徽兴锂新能源有限公司正以迅猛之势茁壮成长。
“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从签约拍板到达成投产,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总经理李兴涛骄傲地表示,许多同行都说兴锂在宣城创造了奇迹。“预计兴锂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以上。”
事实上,天时锂业和兴锂新能源只是宣城科技园加快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兴锂等企业“以商招商”的推动下,一批锂电池上下游产业企业相继落户并达成投产。在今年收获季,这条初放光华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一再拉长、拓宽、延伸,让这片招商引资“大舞台”变得光彩照人。
宣城科技园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和分类,目前科技园内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共有11户,占入驻企业总数的33%。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的相继落户投产,让原本寂寂无闻的科技园逐步为人所知,园区的标准化厂房利用率也随之不断提高。
“集聚了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如此之高的众多企业,让科技园成了中小企业的‘栖身之所\’和大企业产业转移的‘摆渡船\’,更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科技园负责人表示。
“新”在招商方式、服务理念
提到宣城科技园,不能不提安徽鸿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工业窑炉设备生产的企业,公司于去年5月正式入驻园区,一年多来,这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对“宣城制造”的换档升级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鸿海装备只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招商观念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去年以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盯被誉为“朝阳产业”的锂电行业,以鸿海装备为突破口,连续引进上下游企业,重点发展正极、负极、隔膜、锂电池电解液、电池外壳等5大基础部件生产板块,打造动力电池和数码电池研发、电池材料和电池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其中,仅宣城科技园就累计引进项目30个,投产运营25个,出租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以上。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基地建设、构筑产业高地。”瞄准这一目标,宣城开发区创新开展产业链招商,即围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目标,缺什么环节就招什么项目,真正做到集中力量、有的放矢,让园区的“高新范儿”愈发光彩照人。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27日上午,市区住宅小区文明创建推进会召开,市委副书记严琛出席会议并讲话。在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后,严琛肯定了近年来全市文明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当前是文明创建的关键时刻和冲刺阶...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