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光
读史,现在是个“热词”。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与盛衰兴亡的生动记录。读史的好处,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培根也曾言:“读史使人明智。 ”但所鉴何物,所明何智,智为何用,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不同群体的人来说,答案是不同的。对于一般的人而言,读史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加见闻,提高学识,充实自我;对于学者来说,读史当然是为了增厚学养,识贯诸家,激发思想,推动研究;对于领导者来说,读史显然有着更多的追求、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明做人之理,其次是达为官之道,最后是穷理政之智。
由此可见,所有人都有读史的需求和必要,那么,一本适宜全民通俗阅读的读史之著正是当下社会所需的。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冀民先生的《诗情史话》正是一本满足这种需求的读史之作。冀民是我的同学和兄长,他对历史和诗歌的喜好我是早就知道的。 2014年8月19日,当他第一篇用诗的形式读史之作《读<资治通鉴>》,以“一民读史”专栏的形式见诸报端,我阅后很是惊喜。读史不是简单地作文章或者复述历史,所谓“读”,是要读出脉络,读出见解,读出真知,读出新道,不仅要求作者自己通读、通晓中国历史,更需要作者深层次地思考、思辨中国历史。这是一件磨炼毅力和意志的工程。当散发着浓浓墨香的《诗情史话》样本摆在我面前,88首七言诗,通串二十四史,88篇解读,通晓上下五千年。古人“十年磨一剑”,冀民先生则几年著此书。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他能不为名利甘于寂寞,沉浸在书香墨海中探阅五千年文明,我不由为这位老朋友深深叫好。通读这本书,更是惊叹作者用心之深、用力之劲。
同样的史如何读出新意,这是冀民先生首先突破的点。他没有按传统的方式,以史读史,而是作了全新的尝试,采用系统全景式的“以诗读史”的创新文体。这种“尝蟹”之为,让人眼前一亮。“前无古人”的新意无疑增加了读史的趣味性,加强了读史的文学性。当然,同时也增加了作者的写作难度。作者不仅要知史,还要善诗。仔细品读,《诗情史话》中的88首小诗,全诗中词无复用,韵字和脚字无复用。作者驾驭词与文字的能力,对中国诗歌发展的理解与把握功底之深厚,跃然诗中。
原创的“史诗”之后,是作者深入浅出的解读。作者以一位史学探寻者的严谨,加之以讲述者的通俗、思考者的辨析,用娓娓道来的形式,将中华五千年的进程一一铺陈在读者面前,引导大家与他一同走进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看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与历代圣贤交流对话。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单单着眼于大时代的变迁,也将视线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文化传承,是走中国道路的思想源泉、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动力、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在《诗情史话》中,作者对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进行了深情地解读。这里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唐太宗的清明治世,宋太祖的政通人和,康雍乾的版图辽阔;这里有“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一片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热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这里也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百转千回、黄道婆祖冲之贾思勰的动人风采,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艺术之光在这本读史之作中熠熠发光;这里更有对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伟大爱国英魂的深沉吟颂……这里,不仅有史,还有经,生动深刻的解读,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应该是读史的极高境界。
冀民先生说,此书是自己再次读史、习史的一次阅读分享。读史使人明智,知史可以鉴今。作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引领我们和他一起读历史,温经典,知兴替,这是一次美好的穿越之旅,也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之旅;这是一次愉快的智慧启迪和有益的经史学习之旅,这更是一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回望和优秀传统的责任之旅。逢盛世而修史,感谢《诗情史话》,感谢冀民先生。
新闻推荐
(2016年1月~10月)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