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跃波
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出席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安徽省在全国首建省级好人馆,这个做法非常好!入选‘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更打响了‘好人,安徽多\’的品牌。 ”彭伟平代表“点赞”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宏大的,又是具体而微的。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安徽好人,很多都是普通人,其行为传播的正能量,绽放的道德光芒,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让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传播开来。
大会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出了部署,明确提出用文化的独特魅力成风化人。谢福来代表说,公交车上、电子屏幕上、中小学校园里、主流媒体上、网络天地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随处可见,这种多维度、大力度的宣传非常必要。但也应看到,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生活,成为普遍认同和自觉行动,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恒常恒久恒新。不仅在工作上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宣传方式和传播手段也要创新,力求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
“基层群众热切的眼神、热烈的掌声,让我更加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这是著名黄梅戏演员赵媛媛代表下基层演出时的切身体会。她说,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出更多体现徽风皖韵的优秀文艺作品”,再次阐明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报告提出,持续打造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安徽黄梅戏艺术节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谢福来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这两年,地方上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一个明显变化是更“接地气”了,基层百姓、草根明星成了主角,成了参与者、受益者。按照报告要求,地方在举办节庆活动时要进一步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载体,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吸引群众热情参与,进一步增强这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范志超代表认为,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方面,文化产业大有可为。文化产业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需要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张超代表说,不同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有着特殊的文化担当,报告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阐明了文化企业如何正确处理“利”与“义”。
“融合,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李莹代表认为,科技是文化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要按照报告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创新文化产品样式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胡黎明代表说,要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深度融合,真正形成示范效应。
新闻推荐
位于长江流域青弋江上游,总面积公顷,是安徽省第一个通过试点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它是安徽省湖水最深、跨度最长、生态最美、景色最佳的人工湖,湿地生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