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听会·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省委报告的这一论述,引发代表们的热议。池州市是安徽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 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如何响应号召,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池州市代表团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省委报告专门提到‘海绵城市\’,这让我们对海绵城市建设充满信心。”说起“海绵城市”,吴满霞代表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期待。
“逢雨看海”“水漫街巷”,是当前众多城市面临的窘境,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痼疾。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是民众的普遍期待。
“城市像海绵宝宝一样,可以吸水、蓄水,又能在需要的时候‘释放\’,这种理念很有新意。 ”吴满霞说,以前只要是下雨天,市区的百荷公园就有很多积水,现在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情况明显好转,今夏那么大的雨,都没什么积水。 “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种种变化,也让陈莉代表深有同感。陈莉举例说,主城区府学社区有很多老旧小区,比较容易受内涝影响,现在情况已大为改观。
省委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黄山、池州等地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应有之义,更是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具体要求。目前,池州市已在城市水环境、园林绿地、道路交通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市还围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3年实施计划,细化编制了水生态水安全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保障体系、PPP项目等6大类117个项目、总投资211.6亿元。
随着高楼大厦、水泥街道的批量建成,城市似乎变得越来越“硬”,不会呼吸了。陈莉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首先需要创新观念,找准 “海绵体”,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以及河、湖、池塘等都是城市可供利用的“海绵体”。胡以代表认为,“海绵城市”建设还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离不开政府管理层面创新,在资金投入上可以实施PPP模式。
“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池州市正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旅游示范区。 ”吴满霞说,池州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用好这些生态资源打造“海绵城市”,一定大有前景。她举例说,市区的秋浦东路、百牙东路等道路在“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后,变成了花园式道路,成为池州市区新景。
新闻推荐
月5日上午,魅力合肥金秋骑游大会在安徽博物院新馆拉开帷幕,名青年骑行爱好者由此出发,骑行公里。此次骑行活动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合肥市委等共同主办,旨在宣传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理...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