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夏胜为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长远发展。在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安徽省奋力在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上闯新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优化空间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今年8月,安徽省首个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合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规划将合肥市国土空间划分为核心优化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集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涵养区和禁止开发区五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这对合肥推进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省经济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
近年来,安徽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完成,长江、淮河、巢湖水质稳定向好。
打造生态样板,安徽省正在下一盘 “大棋”,在皖江、淮河、新安江、巢湖“三河一湖”流域先行先试,着力构建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分别为全国探索建立跨地区产业承接合作机制、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优质区绿色发展、大江大湖综合治理提供典型示范。
“打造美好家园,实现绿色惠民,需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环境质量是核心。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安徽省今年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对工业、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强化治理。督查调度上紧“发条”,省政府每月调度一次,省环保厅每周调度一次,各市政府每周调度多次,毫不放松地“治气”。水污染防治上,随着 《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实施,集中治水攻坚战今年打响。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各地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河长制”,着眼“水缸子”“河汊子”,保障饮水安全,整治黑臭水体。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上升,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升。 ”省委报告提出目标,今后5年,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推行集约 构建绿色发展模式
——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
低碳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是解决全球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新举措。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安徽省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国家下达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为16%。 5年间,安徽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表示,全省单位GDP能耗已由2010年的0.78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0.6吨标准煤,全省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近年来,安徽省积极落实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实现绿色转型突破口。 ”省循环经济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变废料为原料、废品为产品,安徽省多地多行业上演着循环发展大戏。如今,省循环经济研究院提出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让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融合发展,从而化害为利、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今后5年,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中,将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绿
色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建立循环型
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等,倡导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人
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省第十次党代会绘出清晰的绿色发展路径。
顶层设计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
生态文明建设不局限于 “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制度体制紧密相关,是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等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省委报告明确,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安徽省明确,围绕明晰产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从源头上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围绕健全制度,建立完善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制度;围绕统一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围绕制度扩围,把严格的保护制度拓展到各类自然空间和自然资源;围绕补偿有价,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围绕多方共治,建立健全政府、市场、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围绕市场机制,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围绕干部履职,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绿色‘指挥棒\’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前者引导干部履职,让施政者心中有方向;后者注重惩戒,让施政者心中有底线。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汪家权教授表示,奖惩并举能让施政者时时有资源环境意识,推动改革落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顶层设计引领绿色崛起。包括此次实施方案,近年来,安徽省重磅推出多个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文件。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省 “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为生态文明建设绘蓝图、作保障。今年7月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提出以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风尚塑造等六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河一湖”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模式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新闻推荐
国际湿地保护组织考察团来安徽省考察交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