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婷
来自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0.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尽管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要在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仍需进一步努力。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对七大重点群体实施激励计划,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亮点频频,记者采访了省人力资源领域的有关专家。
分群施策
关注不同人群的增收困难
《意见》提出,将对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七类群体实施激励计划,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关注到了七类重点群体在发展中面临的不同困难,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强。 ”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翁清雄说,“技能人才、新型农民和艰苦地区基层干部队伍短缺、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困难群体发展乏力等问题突出,不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包容与可持续发展。解决好这七类群体的发展和收入增长问题,不仅可以增强社会经济活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激活各类人才的潜力和创造力,提升居民的整体幸福感。 ”
采访中,有人力资源专家表示,《意见》找准了不同群体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症结。总的来说,各类群体所面临的发展困难不一样,虽然也有一些共同的问题,但不能简单从一个视角、用一种办法去解决,只有分类施策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主要与技能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有关;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足,主要与目前的收入分配的激励性不高有关;创业者面临创业难度大、成功率低的问题;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面临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困难的问题。
化解症结通过增收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行业间、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这种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收入差距固化之后,会带来人力资源在行业间、职业间的分布严重不均衡的问题。
《意见》具体提出了六大支撑行动,包括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等。这些措施旨在击中“增收难”的痛点,促进居民增收。有人力资源专家表示,目前出现的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及新型农民短缺的状况,与这些群体的收入、待遇长期低于其自身的期望值有关。解决好这个问题,一个办法就是要提升这些重要职业群体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另一个办法就是要通过调整最低工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等二次分配办法,减小行业间、职业间的收入差距。
“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是人们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准备长期从事下去。过大的行业间、职业间的收入差距,让职场人士无法安心本职,不利于高精尖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的成长,带来了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行业间职业间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差异较小时,人们就可以相对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所长选择工作,并在工作中产生较高的职业承诺,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翁清雄说。
激励计划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自我提升
增收不等于简单地涨工资、涨福利。翁清雄表示,提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的激励计划是这次意见中的最大亮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缺少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如果连进一步自我提升、实现就业的机会都没有,青年人根本无法摆脱先天贫困的处境。促进中小城市和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障,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实现就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好部分群体长期贫困的问题。
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幸福感,还有利于在人们心中建立起社会互助的价值观念。实施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激励计划,旨在鼓励、引导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中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者提升人力资本,主动参加生产劳动,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主要通过推进产业扶贫济困、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相关专项救助制度等措施完成。
有人力资源专家表示,过高的福利可能会带来养懒汉的情况发生,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各群体的增收计划主要是支持个人提高就业能力并进行工作搜寻,要将增收的效用落实到促能力上来。
新闻推荐
“九通一平”,已经成为各地建设产业园区、吸引项目入驻的“标配”。但是,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总经理曹文波的一席话却发人深省:“当初我们应邀到半汤考察,眼前一亮的是,没有搞成‘九通一平\’,好山好...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