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如同天上的星星,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在公办康复机构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数量较大的自闭症儿童群体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与康复?合肥市包河区通过公益创投机制,利用民办公益性组织的资源,为缓解这个矛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
月5日时,在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的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教室内传来欢快的音乐声,十多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轮番给孩子们上课。
认知卡片、简单的桌面手工训练、跟着欢快的音乐律动……这些都是平常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不过,对于“星星的孩子”来说,他们每完成一步,都非常不易。
这十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同样兴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尝试着辅助孩子们训练情绪行为调整、上集体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他们还学习会了处理一些常见突发状况的方法。
“跟‘星星的孩子\’相处,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看着眼前的一幕,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任黄冬云开心不已。
更让人欣喜的是,康复中心还成为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月5日当天正式挂牌。
体验基地分一对一训练、一对一感统课、集体课三种教育体验课,对特殊儿童的互动社交、协调运动、感觉统合、生活自理等能力进行训练。
“体验基地的开放,将会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到特殊儿童的康复活动中来,真切体验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了解到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据凌大塘社区党委副书记盛维军介绍,体验基地还将向公众开放,倡导社会机构、各界人士支持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参与到改善特殊儿童生活条件的公益活动中来。
(二)
早在年,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就已经开始致力于特殊儿童康复服务。
“我们接收的,除了‘星星的孩子\’,还有部分残疾、智障、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一般在周岁以下,周岁左右的居多。”据黄冬云介绍,针对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康复中心安排专业老师一对一进行矫正、个性发展训练和心理咨询,争取尽早让孩子们康复,能够正常地生活。
刚组建的时候,康复中心也是举步维艰。让黄冬云开心的是,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从年起,作为省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安徽省开始实施0~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
为进一步扩大项目惠及范围,年起,包河区本着“康复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原则,实施区增民生工程,自投费用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将全区范围内周岁以下在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全部纳入区级补助范围,补助新增残疾儿童人。
在公办康复机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像“天情”这样的民办机构,也被确定为“康复定点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患儿提供康复训练。
为推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施,年起,包河区在全省率先“对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扶持”纳入区增民生工程项目,每年对“定点康复机构”给予6万元~万元的房租、水电及师资力量培训补贴。
项目实施两年,区内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由年的4家增加到现在的8家,辖区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各项服务日臻完善,在训残疾儿童由年的近名增加到现在的多名,惠及了更多的残疾儿童家庭。
(三)
在包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冬云和她的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越走越顺。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扩大,由当初的一名特教发展到现在的近个专业老师。
让黄冬云感到振奋的是,在“民生工程”之后,今年5月,包河区拿出万元,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活动。
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申报的“残疾儿童家长心理疏导”项目经过评审获得通过,除了能获得技术支持以外,还能拿到8万多元的孵化基金。
而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正式开放 ,也成为包河区在“公益创投”中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更多的人们了解、关爱、参与这些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政府公益项目资金的配套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将会助力我们这样的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更好地服务社会。”黄冬云说。
新闻推荐
目前,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修改意见。如你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于年1月日前登录“安徽人大”网站提出。网上销售食品须实名登记如今,通过“饿了么”、...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