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量亮 汪国梁 陈树琛
近日,国内钢企造出圆珠笔头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 “造得出火箭、航母,却造不出圆珠笔头”……曾经戳痛中国制造业许久的“圆珠笔之问”,终于有了一份满意答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安徽篇》,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安徽制造如何华丽转身,赢得市场青睐?
省政协委员王平哲:
国货当自强,关键靠工匠
“圆珠笔之问”戳中的痛处,是整个中国制造的痛处,安徽制造也不例外。安徽是制造大省,但很多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据我所知,国内钢企研制笔尖钢,历经5年才成功。这其中闪耀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因此,推动制造业升级,需要培养更多技艺精湛的工匠。践行、弘扬“工匠精神”,久久为功,安徽制造必将产生质的飞跃。
@裕安陈华锋:戳痛后的奋发,犹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科技引领发展永不过时,创新增强底气永久在理。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安徽制造,都需要为自立自强而用心、热心。
@圆月儿 :拥有核心技术能力,从来不在产品大小,而是看是否有孜孜不倦、勤勉笃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省人大代表桂海银:
市场旺不旺,就看含金量
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缺失,结构性的供需失衡提醒我们,要瞄准需求、挖掘需求进行产品创新。
当前,一种矛盾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市场上大量产品过剩,销路不佳;另一方面,“海淘”市场十分兴旺。究其原因,是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升技术、品质、品牌“含金量”,让产品更好适应消费升级,才能把安徽制造打造成有口皆碑的“名片”。
@陆秀红1:产品创新,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微创新,积少成多,就会带来大发展。很多时候,越是细微处,越值得关注。给消费者带来更便捷体验的,才是好创新。
@我是玉瑾你是谁:付出总有回报。产业链上总有低端与高端之分,低端进去容易,但利润越来越薄;高端需要努力,但一旦占领便有“制高点”。
新闻推荐
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2017年1月15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2017年1月15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