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已经重视了很多年,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大家总认为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更深层次地反思其成因。
现行成果评价机制使得高校可以转化的好成果太少。高校更多的是关注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立项数与专利、SCI论文数量,这些研究均属于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其成果表现的主要形式是论文与专利,这种成果在中、短期内没有转化价值。而用论文多少量化研究成果,只会促使科技人员制造成果泡沫。
政府资源导向也间接决定了应用型成果产出数量少。很多获得政府支持的高校项目到获得科技奖励就没有下文了,这是一种巨大浪费。同时,高校应用型成果的成熟度不高、转化与承接机制很不完备。
尤其是现有的高校成果转化平台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诸如:成果哪里来?如何鉴定成果的有效性?谁来操作最合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的权属如何界定?自身造血机能如何实现?如果这些问题不能从顶层设计中得到解决,那么无非就是政府拿了一笔钱、拨了一块地、盖了一群楼,最终变成高校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与推进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的初衷无疑是相悖的。
因此,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尤其是省属高校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在职称制度、人事制度上大胆进行改革创新。
特别要强化高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把研发符合安徽发展战略的应用型成果、成果转化工作纳入省属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考核指标,激发高校研发应用型成果的热情;要让高校科研人员能够来去自如、更有尊严地走出校门,揣着动力、满怀激情去从事成果转化工作。
政府还应设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此外,政府资金的考核导向应从成果的学术性向成果的产品性与纳税贡献率转化,解决企业承接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动力不足的问题。
政府要进一步鼓励企业为牵头单位申报各类应用型项目,同时要求企业吸纳高校科研团队参与项目申报,发挥各自优势。同时,政府要从顶层设计上实现高校应用型成果与企业实现高效嫁接。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成果权属拥有人的积极性以及平台或孵化机构的机制问题。
新闻推荐
日,省统计局公布了就业人员工资情况。2016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9102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9110元。尽管工资一直增长,但增速却放缓。看点同比增长7.2%与...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