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诸多藏品中,最能唤起童年回忆的,当属一对陶瓷鸡哨。这两只瓷鸡哨看上去很有年头,应为高古瓷器。瓷鸡哨形状均为站立的鸡形,高和宽均为5厘米,厚度2厘米,各重17.9克、18.1克。从外表看,鸡哨小巧玲珑,左右两侧从鸡头到鸡身部位绘有凸起的对称纹,分别表示鸡的眼睛及翅膀与尾巴;脊背部位留有小孔,用来穿线悬挂到儿童脖子上。从顶部看,鸡哨为中空结构,头部开孔,与右下腹的圆孔相连,用于吹气时空气流通。两只鸡哨唯一不同的是胎釉,一为青釉,一为酱釉,色彩对比强烈而鲜明。通过口沿的孔洞吹哨,声音依然清晰可闻。纵观造型,尽管其工艺简单,属古代窑匠随手捏制,但品相完整,古拙可爱,实为难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鸡哨凹陷处及内部残留土沁,愈发显示瓷器高古,具备典型的出土物特征。
瓷鸡哨大概出现于宋代,宋代瓷器器型丰富,囊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从碗、盘、壶、罐,到盒、炉、枕、砚与水注等,不一而足。与宫廷用瓷的端庄典雅、雍容华贵不同,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但无论官用还是民用,宋人在追求釉色及釉质之美上,已达到了新的美学境界。这一对鸡哨釉色清丽,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充分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鸡”与“吉”谐音,也象征着古人对吉祥如意的美好向往。
去年我到安徽旅游,在古玩市场看到这对鸡哨。当时和店主闲聊,说起一桩往事。上世纪70年代,我外公是远近闻名的捕猎高手。有一次傍晚我跟他去捉野鸡,下好套后,外公让我不要发出声音,自己从兜里掏出一只陶瓷鸡哨,模仿起母野鸡的叫声来。十多分钟后,树林里传来公野鸡啼叫,外公耐心地用鸡哨吹出连续的单声,且吹且停,强弱交替,终于让警惕性高的公野鸡逐渐靠近,落到陷阱里。从隐蔽的草丛里出来,我缠着外公教我鸡哨吹法,不料归途中,专心操练的我脚底踩空摔了一跤,鸡哨也掉落到不远的山涧之中。尽管后来外公又重新用桃子核做了一个,但我始终心存遗憾,因为那只丢失的鸡哨一直是外公祖传的心爱之物。店主听完,饶有兴致,爽快地以我提出的价格成交。(王继军)
新闻推荐
昨日,2017年度安徽经济好新闻(摄影类)评选在淮南中煤新集公司揭晓,来自中央驻皖及省市媒体报送的110幅(组)优秀作品参评。经过...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