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舞蹈评论家、理论家于平先生日前做客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主讲《现实题材舞台剧创作》时直言,舞台剧创作应该接地气,而谈及安徽近年的舞台剧创作,于平直言“有特色,亮点多”。
于平先生从1970年开始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后进入大学主攻舞蹈历史与理论和中国现当代舞蹈史。谈到现实题材的舞台剧创作,于平表示,话剧的作品是最好的,“因为话剧的艺术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比较贴近,同时,关注重大民生问题的现实题材话剧是做得最好的。用老百姓的语言演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才能做出受老百姓欢迎的话剧。”
谈及舞剧被误解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于平表示不然,“任何剧种都有自己的叙述语言,舞剧的叙述语言偏离日常生活形态,所以大家不太容易进去。这就是舞剧界要琢磨的问题,如何解决舞剧的叙事性,要让观众觉得它是舞蹈,但是又要让观众能够理解。一部舞剧要让观众理解,要做到前理解和易理解——前理解就是让观众知道舞剧的大致剧情;易理解就是让观众容易理解,那舞剧的故事性、人物性格塑造就不能太复杂,而要注重人物的性格塑造,同时要用肢体语言的冲击力吸引住人。”
作为资深的舞蹈理论家,于平对于安徽舞剧创作的历史也颇有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冬兰》到后来的《徽班》再到近年的《立夏》,他觉得安徽的舞剧创作这些年来非常有特色,在话剧创作上也有亮点。不仅如此,于平也盛赞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她的戏我都看过,包括她演的话剧。她比较擅长在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上创新。”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楠楠
新闻推荐
□方盼亮“新时代·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日前在国家美术馆展出。这是安徽书画以皖军的整体姿态...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