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庆祝完自己60岁生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阐述了该校的“新医学”概念。去年底,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挂牌,安徽省立医院成了中科大直属的附属医院。与其它院校的医学类专业培养模式不同,中科大医学类专业并不在高考招生,而是从中科大所有大一、大二学生中选拔,目前首届“医学英才班”已经开班,22名学生通过选拔。
目前,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基本上施行的是高考招生方式,医学类专业学生不仅在入读时就已经确定好“只能学医”,并且专业区分也只凭高考分数,临床、基础、检验等泾渭分明。由于医学工作需要相应资质,这些资质又与学历挂钩,这使得医学人才漫长的职场生涯,早在高考时就“一考定终身”。
相对于“科大新医学”的招生和培养模式,传统医学院招生和培养模式中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医学学生的入口和出口都很单一,加之医学专业培养时间本身就长于其它专业,不论医学院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是否愿意转而就读其它专业,日后从事其它职业,都没有相应途径,只能医学“一条路走到头”。这是因为,一来并无转专业机制,二来缺少通识课程教育,想转读也很困难。另外,其它专业学生,如果想改换专业从医,也没有任何途径可以实现。
另一方面,八年制本博连读招生数量是非常少的,也仅限于极少数医学院,大部分医学院学生是以五年制本科或“5+3”本硕连读的方式招入,毕业后还有一定的培训时间,加之许多三甲医院都以博士作为入职门槛,读博不可避免。本硕博加上规范化培训全套下来,许多医学院学生正式“出山”之时,已经30岁上下,如此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不仅对学生的家庭规划不利,也不利于他们的职业长远发展,更不利于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更令人忧心的是,培养周期过长,使得医学院学生有大量时间是在各教学医院“转圈”,个别教学医院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反而将他们作为难得的“免费劳动力”。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医学院的培养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五年制模式,第一第二年进行基础课通识教育,第三年开始进行医学学科教育,毕业后经过临床训练和考核成为医生,也可以放弃转读其他专业。另一种则是在硕士阶段,从理工类本科生中招收医学院学生。不论哪种模式,共同点是相同的,即医学院学生的入口和出口都是多元化的,并且培养周期再长也不会达到“二位数”年份,有利于年轻临床医生的尽快入职,以填补医疗人才缺口,满足公共卫生事业所需,也有利于医生在适宜年龄成家。
医学人才培养,最终要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所需。毕竟,医院大楼建起来,只需要砖瓦水泥,而要让患者能在大楼内得到诊疗所需的临床医生,绝非短期内就能培养。中科大的“新医学”培养模式,值得借鉴,而能否通过机制上的革新,拓宽医学人才的进口和出口,合理确定学习和培养周期,值得有关方面思考。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据中安在线报道9月27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高峰论坛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申迪文化中心举行。在上海市旅游局倡...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