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的基本修养,也就是掌握语文知识并能运用的程度和水平,而现代社会的语文素养,应该是一个人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应该具备的语文修养。那么,现代中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语文素养呢?
一、听说读记写能力
“语文课程是同学们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课的重点是要培养锻炼我们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要做到:
听得准。要学会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要能听清楚,听完整,听明白,听出要点,听出对错,要有认真和耐心倾听老师和同学讲话的习惯。
说得清。养成想好了再说的习惯,说话要有条理,按照要点说,说清楚、说明白,说话时要态度举止大方。要具有以下能力:一是复述,会复述一段文章或一个故事;二是介绍,把所见到的人、事等,清楚明白地说出来;三是问答,师问生答,生问师答,或同学之间彼此提问;四是讨论,围绕一个话题或一个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五是辩论和演讲,在公开场合,围绕一个中心发表意见、抒发情感。
读得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能力”。中学生要学会读书,并懂得读书的方法,会边读边想,想什么和怎么想,还要学会快速浏览,迅速把握内容、收集信息的能力。
记得住。能背诵一些好的词语、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对联、优美的句子、片段、古诗、古代的经典篇章等,不断丰富积累,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写得好。一是能写好字。字是人的门面,也是中学生素养的体现,写字要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二是会写作,要广泛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加强练笔,学习和掌握多种写作方法,能准确描述事例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要掌握书信、建议书等应用文体。
二、思维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因此,每位同学的思维能力是不断适应社会和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养成边读书边想,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画面的习惯;二是养成判断分析的习惯,对所学内容正确判断,分辨是非。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学习中,课内、课外阅读时,能够根据描写简约的部分,展开大胆、充分、合理的想象,新颖独特地创造出新的想象。
三、沟通合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使每位同学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所以说,同学们要善于和他人沟通,有条理地准确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交际时,要有信心。善于和同学合作,在合作中增进沟通,在群体中能给自己合理定位,为集体活动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整理分析能力
现代信息来源途径很广泛,内容丰富,更新非常快。中学生要善于能从网络上、图书馆、书本等处捕捉收集各种信息,并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处理,明辨分析哪些信息是有益的,哪些信息对自己是有用的,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进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财富。
语文学科是为其他学科打基础的学科,是日常交际的工具。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及概括能力、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等,要为适应社会服务,并在社会实践中尝试运用,提高自身的能力。语文学习要走出校园,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不断培养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会学习、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安徽蚌埠禹王学校高二文科(2)班张宇斐)
新闻推荐
记者|王静全中国只有一个海南岛。正是基于独一无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海南成为旅居和投资房地产天然的热土。正值海南岛自...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