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G60科创走廊建设是推进宣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助推引擎。去年以来,宣城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速对标对接,广泛参与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园区建设、营商环境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思想观念对标对接。根据市委部署,全市开展“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大讨论,着力对标找差距,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常态化党政对接交流、干部挂职锻炼机制,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沪苏浙6个区市学习,分三批选派80名干部到沪浙挂职。闵行区、松江区和湖州市党政代表团先后来宣城市考察。召开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制定7个配套文件,提出“五高”目标、“十项对标提升”重点举措。
创新要素加速对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宛陵科创基地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着力引进G60创新资源。宛陵科创城已列入G60协同创新平台,有12家来自沪苏浙单位入驻。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已入驻沪苏浙等知名信息化企业88户,去年实现产值23亿元,税收1.2亿元。联合搭建产业生态链协作平台、模式创新平台、全产业链合作平台。凤形耐磨、华成金研、益佳通电池、新涛新材料、晶瑞新材料5家企业加入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联盟。2018年,宣城市与沪苏浙高校院所对接产学研用项目121项,占全部项目数的45%。
产业发展融合对接。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吸引和承接沪苏浙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加快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相关园区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去年成功签约松江宣城产业园、宣城萧山产业园合作项目。依托“两农场一基地”,加快“飞地”合作机制创新。拟在三省一市无缝对接的功能区块谋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加强重大项目招引。2018年,宣城市来自沪苏浙的投资项目和到位资金占比均达80%以上,今年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有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
基础设施互联对接。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G60科创走廊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在立体交通网络方面,围绕打造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认真落实《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杭黄高铁和广宁高速开通运营,芜黄高速开工建设,宣绩铁路可研获批,商合杭铁路、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宣城段和芜宣机场、水阳江航道加快建设。扬绩高速溧阳段和宁宣杭高速高淳段、临安段等三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在信息技术网络方面,签约《长三角地区5G先试先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地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博瑞特锅炉远程运维综合服务平台、司尔特测土配方肥料定制生产服务平台入选G60科创走廊第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目录。
对外开放协同对接。联合发布《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扩大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30条措施》。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实现全覆盖,安徽首个内陆“无水港”建成并加快发展,33户企业加入G60采购商联盟。充分利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工作联系机制,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发展引导基金组建研讨会和投融资机构专场对接活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上证G60科创走廊综合指数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建立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库,并确定6家优质后备企业首批进行对接。
营商环境等高对接。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建立与沪苏浙地区相匹配的制度规则,共同打造G60科创走廊一流营商环境。推动G60九城市第一批30项“一网通办”事项上线,通过许可服务事项的“一窗收件、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实现与G60兄弟城市间“一体受理,一体发证”,其中沪宣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0条”,签订《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人才新高地行动方案》。探索建立与沪苏浙地区共建共享的社保互通机制,与沪苏浙地区2110多家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本报记者谭艺莹)
新闻推荐
4月21日上午,2019年度安徽省青少年航空招生工作媒体通气会在合肥十中顺利举行。当天,在合肥十中也开展了航空实验班(简称“...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