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品烙铁画在展会上大放异彩
图为木刻艺术家王庆龙先生现场展示木刻技艺。
安徽省歙砚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徐爱国。
徐州古砖砚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戚朝阳。
徐州市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双现场展示竹刻技艺,看那份沉着和娴熟,他功底的扎实和自信尽现。
非遗创一技,毛笔添一德。《侯氏笔庄》非遗传承人侯佰武先生正在给参观者介绍侯氏笔庄制笔的要义。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民协理事、非遗传承人杨秀玲在文展会现场创作。
著名紫砂壶工艺师许芝在向参观者介绍龙泉青瓷的窑变技艺。她的丈夫就是这些青瓷的制作者——辽宁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周智伟。
在2019年4月19日开幕的第四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推荐参展的非遗传承人代表团,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一个亮点。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副主任严敬群介绍,应本届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特在全国范围内特邀了10多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参展,有陶瓷、文房四宝、剪纸、烙铁画、黑白木版年画等。
辽宁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周智伟介绍说,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他所带来的龙泉青瓷“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胎体细薄均匀,釉色丰富,温润如玉,在装饰手法上多为刻花和划花,美观典雅,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或被博物馆收藏。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民协理事、非遗传承人杨秀玲是一位资深的剪纸大师,出身剪纸世家,家族有300多年的传承史,是第五代剪纸传承人,作品屡次在全国获得大奖,2014年曾打破世界纪录,她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作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对她做过专访。
“中国白”(BLANCDE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瓷器具有白度好,光泽度高,耐温、耐压、耐磨耐腐蚀等特点,另具有釉色纯净温润、致密度高,透光度好等特色。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名家、省级非遗传承人陈进宝出生于瓷都德化,自幼酷爱陶瓷,上世纪70年代初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清河三十余年。这次展览带来的作品有传统佛像观世音、弥勒佛、如来佛、地藏王等佛教系列,面相圆润饱满,体态洒脱自在,衣纹柔软自然,具有观赏及收藏的双重价值,作品流通遍及海内外,备受青睐,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大奖。
非遗作品烙铁画、云草画、布棉画在展会上大放异彩,引得众多专家和领导的肯定。五千年文博园烙铁画高级技师吴结琳来自于历史文化深厚的安徽省安庆市,师承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林寿,他们创作的烙铁画作品曾走进联合国总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畅销美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参与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手工烙画书《中国烙画大典》的创作,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知名木刻艺术家王庆龙先生,又名醉刀,国内黑白木刻版画泰斗王寄舟先生的关门弟子,江苏省工艺美术师,市级非遗传承人。从艺几十年来,勤耕不辍,厚德载物,继承了王寄舟恩师木刻浮印黑白版画传统手艺,擅长刻制木版牌匾。在自己的展位上,王先生现场操作,以刀代笔,在木板上作画,画面的每一根线条以黑白对比互相衬托、疏密相间,穿插的节奏变化构成自己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作品多次荣获各类博览会金奖。
安徽省歙砚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徐爱国介绍说,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因材料稀缺,歙砚一直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徐爱国从业二十余年,在多年来的砚雕生涯中潜心研究,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逐步的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砚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其作品造型浑朴,典雅,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工艺风格和特点突出,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来自江苏宜兴的青年紫砂艺术家、江苏省陶瓷工程师、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市级非遗传承人许芝,学校毕业后就跟随长辈学习制陶艺术,在学习中努力、勤奋,技艺不断提高,2010年到中国美院学习进修,并受诸多名师指点,逐渐成为新一代知名制陶艺人。后专攻紫砂创作,成为壶艺中的佼佼者,作品形式多样,尤其擅长光器。随着岁月的沉淀,许芝在制壶过程中对紫砂的创作越来越完美,对自我作品要求也越来越高。她的紫砂作品,深受壶艺爱好者的追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喜欢创新与研究的她对紫砂柴烧情有独钟,她研发的柴烧壶经过高温烧制,提高成孔率,维护胎体自带的双孔结构,增强吸附性和透析性,起到软水、柔水、改善水质的作用。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大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徐州的“古砖砚雕刻、金石传拓”技艺,源自汉代汉化像石与汉画像砖,近代则从清末举人、大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张伯英可考,再以后是民国初年徐州美术教育家李雪鸿。李雪鸿传弟子书画家、专篆刻艺术家戚全信、徐志强再到戚朝阳,传承五代,历经一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古砖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戚朝阳,现为徐州市玉石雕刻协会副会长,徐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1998年起,戚朝阳开始对汉砖、其它古砖等文物的收藏,潜心研究古砖上的文字与图案,学习“古砖砚雕刻”技术。
古人造物,不遗余力。一方砖、一片瓦,都是用心在做。以古砖磨制成砚,由来已久。今人追摹古风,亦有凿池作砚之雅好。于千百残砖中偶尔得一二绞胎,观其纹理,或如行云流水,或如烟霞飘散,或如云山胜景,或如大理奇石,凡此种种,无一类同。而绞胎砖往往质地坚密,间有青、白、红、黄数色,斑斓夺目。若得良工精制,更兼细腻光滑。
不是每一方砖都可以作砚,不是每一方砖砚都是绞胎,不是每一方绞胎都如此璀璨……古砖没有一块完美无缺,全部都有完美的缺损。古砖,澄泥尔制,泥质坚硬而细腻,砖上一般刻有纪年文字或吉语图案,可以考古证史历来受学者玩家赏识。古砖收藏的兴起始于宋,在明清发展为显学,尔中嗜砖者甚众,显赫者有阮元、张廷济、陆增祥、陆心源、鲁迅、端方、僧达受、吴昌硕等。
古砖改制砚台置于案头,可用可赏,观摩其文字图案,质朴斑驳,感悟历史厚重。故文人常以为宝。今人则多一份雅兴,承托爱物,或壶或杯,或文房或养育菖蒲,或培育苔藓,物随人雅,心旷神怡。
古砖大朴古拙,具有纪年、吉语、画像的、等独特内涵和文化历史信息,是其它任何砚未能与之相比。置于书桌案头,古色古香,更添古气雅韵。
徐州古砖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戚朝阳告诉记者,从1998年起,业余时间开始对书画类、汉砖、其它古砖等文物的收藏,2008年起开始大量收藏古砖,研究古砖上的文字与图案,并在许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古砖砚雕刻”技术。并从开始阶段的修复毁坏的古砖,到如今的对古砖砚进行再加工的设计雕刻。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瓷板画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云华,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军教授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杨冰教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其作品意境高远,或雪间春草,或篱间秋色,或荷叶蜻蜓,都有一种亲近如家常的诗意感动,多次荣获国内大奖,《中国陶瓷》《中国陶艺研究》《中国收藏》《景德镇陶瓷》《瓷都晚报》《安庆日报》等多家报刊和网络媒体专刊报道,作品多次在北京、深圳、杭州、景德镇等地被藏家拍卖收藏。
在文展会现场,青年竹雕家“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双告诉记者,“2008年我从电视上了解了“留青竹刻”的传统技艺,感觉非常适合自己,也很喜欢这门手艺。于是一个人来到常州拜师学艺,当时雕刻的师傅不收学徒,收也只收本地户口的学员。我在常州苦待了两天,人家还是不收,我只好回家。但我对竹刻的热情没有丝毫消减,而且与日俱增。在网上查了好多关于资料,也在外出务工留心竹雕情况。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浙江东阳也有竹雕这门手艺,于是辞掉工作来到浙江东阳拜师学艺。师傅是刘向荣看到了我的执着,就把我留了下来,开始毫无保留地传授我技艺,包括取材,后期处理,还教会我如何接触绘画,这一待就是6年。”
常言学徒三年,则苦学六年,技艺颇有小成。李双想“索源而上”,要到留青竹刻的发源地常州深造。他以小有成就的青年竹雕家的形象,又去常州徐秉言老师那里学习了一段时间,接受一次传统的正统的技艺熏陶,眼界更高远、技艺更纯正。
在展览现场,《侯氏笔庄》非遗传承人侯佰武告诉记者,徐州的毛笔制作恢复生产,是1979年的事了。从那时算起,他接触毛笔生产近四十年,不断做徐州毛笔的宣传,深知好毛笔制作不易。从秦始皇的蒙恬制笔,至今二千年来,毛笔制作积累起“尖圆齐健”的笔才是好笔的理念,用笔人、制笔人都称之为中国毛笔的“四德”。他说:“有感于毛笔制作不易,我曾写过四句话:一支毛笔万根发,层百纤毛护芯花。粗细短长梳理美,尖圆齐健可直夸。”
记者小夏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4月24日电(记者姜刚)种子市场检查覆盖面不低于70%、建立主要农作物生产基地的电子档案、源头打击无证生产套牌侵...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