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沈保平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到“小老海”,大家就会情不自禁说一句:“哦,他呀!”。既是水产养殖大户,又是长江水产资源的保护人,安徽小老海实业集团总经理沈保平,可谓有着“双重身份”。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让他一直引以为豪的荣誉称号,那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进沈保平的安徽省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听沈保平讲述创业故事,感受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研究中心 珍稀鱼类的繁育基地
沈保平的研究中心位于鸠江区沈巷镇,占地800多亩。在中心的珍稀水生动物自动化繁殖车间,摆放着一百多个用来孵化鱼苗的孵化桶,10多个水产苗种培育池整齐排开。“这里面培育的都是长江珍贵的鱼种,像刀鱼、鮰鱼、铜鱼等等,共有27个品种。”沈保平对记者说。紧挨着繁殖车间的是育种车间,数个偌大的亲本培育池中,养殖着美国鲥鱼、河豚等品种。“最大的一个培育池近1400平方,一条鱼一斤多重,一个培育池就能养殖5万多斤美国鲥鱼。”沈保平说,今年5月,这批鲥鱼就将上市销售。
在研究中心内,除了长江珍稀鱼类的繁育和保护,从2008年起,沈保平还拓展了新的研究保护领域——金头闭壳龟等安徽特产龟类的研究和保护。中心的安徽省龟鳖自然博物馆正在建设中,走入馆内,角落里随处可见爬着的乌龟,工作人员一喂食,它们纷纷聚拢过来。“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品种黄缘闭壳龟,馆内繁育有1万多只。”沈保平告诉记者,目前博物馆有120多个龟类品种,其中还有安徽特产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头闭壳龟35只,平胸龟1000多只,是安徽省最大的名贵龟类种苗繁育基地。
沈保平的研究中心占地面积很大,但记者看到的工人却很少。“整个中心分布着100多个摄像头,建立了智能化的物联网,培育池中缺氧缺水,系统就会报警提示,工作人员在中心大屏幕上就能看到。”沈保平手机上也有软件与系统相连,只要打开手机,随时可以监看中心内所有培育养殖车间,可以说,高科技的运用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依江创业
做长江水产资源的保护者
今年47岁的沈保平与水产行业已经打了30多年的交道。1988年,15岁的沈保平走入了社会,开始经营长江盛产的江蟹、鳜鱼、甲鱼等水产品。他走南闯北,跑起了水产品储运和销售业务,常常一天要干15个小时,就是凭着这股吃苦耐劳的劲和诚实可靠的品质,他在长江水产品销售的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并建起了水产养殖公司。为何会给公司起名“小老海”?“刚入行时,带我的师傅叫‘老海’,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诚实可靠的品质。这么多年叫下来,知道‘小老海’的多了,知道我名字的反而少了。”沈保平笑着对记者说。
上个世纪末,长江鱼类种质资源遭到掠夺性滥捕,常见鱼蟹产量锐减。朋友劝他改行做其他生意,但沈保平不愿意:“我在长江边长大,对长江有很深的感情,看到长江水域水产种类减少,我心里也很难受。我希望能为长江水生动物资源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挽救长江濒危鱼类,保护长江鱼类种质资源,沈保平在做好水产经营的同时,着力对长江珍稀名贵水产品进行繁育驯养。2005年,他成立了安徽省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致力于长江珍稀名贵水产品:胭脂鱼、河豚、龟类等人工驯养繁殖与资源保护事业。
劳心劳力,这是沈保平从事水产养殖和研究最大的感受。沈保平说,从鱼苗催产到产卵、繁殖的那段时间里,是需要24小时密切观察繁殖情况的,一个多月里,他和工人几乎是睡不了一个安稳觉。而相对于身体上的辛苦,让沈保平更觉心累的,是一次次尝试后失败的经历。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大型鱼类,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然而,在对胭脂鱼进行驯化繁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沈保平想象的还要多。“一次次的失败,从开始研究到最终繁殖成功,用了近四年时间。”回忆当初的艰辛,沈保平仍记忆犹新。从2005年至今,沈保平通过研究中心共向长江投放胭脂鱼苗种600多万尾,为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作出了贡献,“每一种鱼类从研究到驯化繁殖成功,都需要3-5年时间,而像‘铜鱼’,我们前后已经研究了近10年,但依然还有难题没有解决。”
在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沈保平也收获了一系列荣誉。2015年,沈保平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赴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我就是一个农民,从来没想到能获得这样高的荣誉。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沈保平仍难掩激动。沈保平说,目前,中心内的安徽省龟鳖自然博物馆即将建设完工,下一步,中心还将建设2600平方米的长江鱼类资源科普体验馆,增加休闲渔业设施,打造休闲、科普基地。此外,研究中心还将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渔业)发展,力争成为安徽省第一家渔业数字农业试点单位。
记者 季鲲 文 梅韬 摄
新闻推荐
袁良津入选安徽省 神经系统疑难病罕见病 多专家会诊中心 首批专家库
4月20日,安徽省神经系统疑难病罕见病联络会诊中心平台启动仪式在合肥举行。从会上获悉,我院神经内科主任袁良津入选安徽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