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黄金塔”
○黄金塔
□程堂义
因何得名“黄金塔”
在今天安徽省无为县城北郊西河之畔的凤凰山上,矗立着一座古塔。您可别小看了这座古塔,它不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是安徽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金塔。
据史料载,该塔始建于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建于当时的南汰寺之内,故又称南汰塔。众所周知,我国古塔,多以寺命名,或以造型、年代、质地、地名、位置命名,而唯独无为的黄金塔之名奇特。难道整个塔真是用金灿灿的黄金制成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而关于为何叫黄金塔,我们在古籍《无为州志》找到了答案,“黄金城在州治北十五里,今南汰寺至季家闸皆其遗址,寺有塔,近寺有闸,闸前有庵,皆以黄金名。其城所由始不可考。”原来,古塔所在地的附近,历史上还有黄金闸、黄金庵、黄金城等地名,在无为,我们就听说当地素有“十里三黄金,凤凰赶麒麟”的说法,黄金塔以“黄金”命名的缘由也就在于此了。
那些美丽的传说
“玲珑台殿拥松荫,净地真诚地布金。风细落花轻着砌,春深鸟啼乱穿林。烹茶灶小竹烟湿,洗钵池荒塔影沉。香雾氤氲云盖结,梵声齐震海潮音。”宋代诗人会鼎曾作《南汰寺》七律一首,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因为年代久远和富有传奇,关于黄金塔,我们在当地就听到了不少传说。
一种传说是说它是由著名匠人鲁班和他的两个徒弟共同修建的。说好比赛,看谁先完工,当鲁班造到第八层的时候,正得意。可是,他抬起头看看那边的黄金塔——已经建到第十层快封顶了,这位大师当时起了小心眼,觉得徒弟不应该胜过师傅,就飞起一斧,扔了过去,把“黄金塔”的顶给削了,所以此塔到现在也没有顶,没顶的“黄金塔”却在它的顶上长出棵小树。大概是鸟儿衔来的树种。
还有种传说,是与宋代名将孟良、焦赞有关。孟良早年是绿林好汉,此后在宋军中成为对辽防御北军军官;而焦赞则是北宋后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辽军的北军将领。大宋建国后,太平盛世,皇帝颁旨,派他们去监造这两座塔。据当地人说,该塔内原有些建塔碑记,后均散佚,其中一方据人回忆上刻“杨八姐捐银万两,焦赞、孟良监造”等字样,可惜现已不知去向。
千年古塔见证历史
传说终归是传说,大多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的体现。其实,黄金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共9层,层层仿木斗拱,鸳鸯交手,结构牢固,塔体庞大,逐层内收,造型挺拔,历经千年,巍然屹立。塔内设上折式台阶,可盘旋而上,每层均设有不同方向的塔门,以便人们极目远望。
现在的无为城原名无为郡,是个舟形地,也就是像船一样的形状。当年兴建西门锥和黄金塔也可能是因为无为这片船形地船头和船尾不能缺少风帆和船杆。据文史专家介绍,“西门锥”位于西门城内,当年“西门锥”与“黄金塔”是遥遥相对的,它们仿佛一对好兄弟。只可惜“西门锥”早已难觅其踪了。
由于时代变迁,南汰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盛到衰灭,最后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古塔“形影独吊”。据文献记载,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多次增修、重修,才使古塔得以延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再次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的测绘、整修,这座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在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观。
时至今日,黄金塔巍然耸立无为的西河之畔,如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站在塔身下,塔身的斑驳痕迹映入眼帘,抬头仰望,塔顶似乎直通天穹,感受曾经的岁月沧桑。而到了夜晚,塔内灯光亮起,一座金灿灿的宝塔仿佛一座宝藏,散发诱人的无穷魅力,此刻的黄金塔名副其实。
新闻推荐
省教育厅5月5日发出通知,正式公布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方案。省教育厅目前已经建立统一的中小学入学登记服务系统...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