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省全面启动开展“礼让斑马线、守法文明行”专项行动,着力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为,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礼让的交通环境。斑马线前的文明考题,再次引发交通参与者的深思。
斑马线体现着人与车的通行关系,折射出城市文明有序运转的生动图景。斑马线引导行人安全通过马路,警示车辆减速缓行。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常识,但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时不减速、不停车的现象依然屡禁不绝,公共道路上的“速度与激情”频频上演,斑马线上经常险象环生。在一些地方,这条安全线、生命线甚至一度变成事故高发线。据公安部数据统计,过去近三年,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总量的90%。这些对规则漠视的行为发人深省,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常态化治理。
礼让斑马线,有赖于严格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不遵守法律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法律的重要动力。人们对法律令行禁止,是因为知道违法的严重后果。为何许多机动车司机仍敢触碰法律“红线”,在斑马线上与行人争道抢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执法不严,违反法律的“代价”不高,甚至还能占到“便宜”。这样的苗头不刹住,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便难以保持,礼让就会成为空谈。因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采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严肃查处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
礼让斑马线,有赖于涵养规则意识。在钢筋铁骨、快速行驶的汽车面前,行人属于弱势群体,生命权大于行车权,成为道路上的通行规则。有时矛盾、误会乃至风险,源自对规则的漠视。斑马线上,有的人没意识到需礼让行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认为礼让规则妨碍自己,于是“明知故犯”;更有甚者,觉得礼让笨拙、迂腐,抢道先行才得了便宜,显得聪明、灵活。诸如此类,不仅妨碍交通文明、扰乱交通秩序,更带偏了社会风气,贻害不浅。对此,应通过教育引导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不断涵养文明意识,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礼让斑马线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每个人对斑马线心存敬畏之心,多一份规则意识,相信我们的社会定能在礼让中通过文明的一个个路口。
新闻推荐
星报讯由安徽省健康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主办的“安徽省首届健康产业榜样评选”活动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中,中国科大附一...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