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纪念胡寄樵先生文集》,心绪难平,感慨万千。全书收录了名家信札、胡寄樵年谱以及数十篇追忆先生的诗文,这其中有专家领导、好友同仁,有同学弟子和至爱亲人。从他们的叙述中,无不倾诉着对这位文化老人绵绵不尽的眷恋。
“胡寄樵,1937年出生,安庆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为胡开文六世孙。少时受家学,喜金石书画。青年时期从师林散之。初学诸家楷书,后兼习篆、隶、行、草。于金文、汉碑、六朝写经尤为致力。印学秦汉,兼涉浙、皖两派。”这是百度百科对先生的解读。其实,胡先生远远不止这些,他涉猎甚广,均有建树。他还是一位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问业于太平天国史权威罗尔纲先生,他虚心求教,潜心钻研,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进行缜密论证,否定了安庆清节堂为英王府之说,最终确定了任家坡为英王府遗址。这一结果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认同,从而在2004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考古鉴定专家。他起草了安庆市第一份文物保护通告,多次受国家文物局聘请,赴扬州培训中心和安徽大学讲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博人才。他鉴定的太平天国“天朝圣库五十两较准库砝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他见识卓异,有着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劣品和赝品总是逃不过他的法眼。诚如省文联主席吴雪在其纪念文章中感怀道:“胡先生注重考据论证,力追科学严谨,在考古文物鉴定上多有创见,言人所不能。尤其是在空白点瓷和民窟青花瓷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胡寄樵先生少时求学于南京,在那里感受到六朝古都的神韵,行走在小街深巷,抚摸感知风化斑驳的墙垣,凝思内心的怀古情思,沉醉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春光里。然而,“粱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二十岁那年他又回到了出生地安庆,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境遇维艰的日子,他逐渐养成坚毅、顽强和沉稳的性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期间他一心向学,拜书法大师林散之为师,求教于考古鉴定专家徐子鹤、石谷风先生,师从画家、篆刻家陈大羽、葛介屏先生。他立下誓与古人争风流的宏愿,“三年不窥园,十年磨一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历时数十载寒冬苦学,又迭次得名师指导,终有日后之大成。
作为金石家,胡先生治印力贯方寸,冲刀淋漓,线条流畅通达,疏密有致。可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著名史学家张铁宝先生曾这样描述:“胡先生二十岁始事篆刻艺术,对历代名家亦多涉猎,篆文渐滋厚重端庄之风,章法清刚有致,隽永浑穆,追古而不泥古,刀法冲切结合,稳中求变,古意盎然。”林散之先生称其印有“古今之风”。他的篆刻作品早在1976年就曾由国家文化部选送日本东京都、名古屋和北九州等地巡回展出,受到很高的赞誉。
在书法艺术中,他把篆刻艺术溶入其中,两者相辅而行。创作时一丝不苟又率意而为,一旦握笔便激情四射,徐疾、俯仰,纵横捭阖,一任情怀。原安庆市作协主席金海涛在文中说,“他的隶书取汉碑,含篆意,穿插行草笔意,给人感觉有大将军出征之概,长枪大戟,金戈铁马,劲力十足。他篆书取毛公鼎、周颂鼎、散氏盘等二十多种金文,时而又取黄宾虹、章太炎、吴昌硕笔意,同样让人感到硬朗有力,声震金石。”
安庆是国务院颁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浩荡的长风从远古深处吹来,一丝苍茫,几许悠远。站在振风塔上回望沧桑的过往,仍然掩饰不住她那千年的风韵和迷人的风姿。城市是有记忆的,最能代表安庆这座古城特殊文化韵味的,就是坐落在迎江寺振风塔旁的博物馆。它在微观层面上记录着这座城市文明的前世今生,承载着厚重和荣光,毕竟文物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胡先生担任安庆市博物馆馆长几十年间,凝心聚力,破波前行。他力倡学术研究,积极提携后学,从未有门户派系之见,兼容并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故纸堆里觅珍宝,在历史中寻找现实,去伪存真,慧眼识金。正是他有着这样的赤子情怀,才使得安庆的文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在众多领域也成就了属于自己的“王者荣耀”,为安庆市文物的发现和考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胡先生殚精竭虑,建言献策,始终立于台前幕后,堪称功勋卓著。在自己人生的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在似水年华中留下了绝美的风景。
考古研究是一个冷寂的行业,在岁月的长河中,胡先生专注学问,在彰显浮华的尘世间穿梭,在物欲横流的世间行走,始终不被浮华所惑,不被功利裹挟,默默坚守,低调行事。正如藏族《萨迦格言》中的一句名言:“山间的小溪总是吵闹,浩瀚的大海从不喧嚣。”他柔情与豪气并重,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不唯上盲从,无半点媚骨。工作中即使来自各方面的重压,也毫不退缩,有着一付担当道义的铁肩。他最愤慨难过的莫过于千古胜迹化作了尘土,徒剩废墟悲歌。据说有一次他为安庆市“英王府”的保护与市领导意见相左,本着对历史负责,在会上他毫无顾忌,直言不讳,侃侃而谈,一点没有考虑领导的面子。退休后的胡先生仍然治学悟道,潜心致力,深造自得。在老境来临,看尽繁华,识尽愁滋味之后,他晚期的作品愈见纯朴、浑厚,意境和技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正做到了“人书俱老”。他风操凛然,品性高洁。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将个人收藏的唐宋瓷器、古钱币、太平天国文物以及梁闻山、邓石如书法无偿捐赠给国家。
生活中的胡先生豪放直爽,性格刚毅,但有着铮铮铁骨柔情。吴雪主席赞其身上有一种“亦狂亦侠亦温文”的真性情。四年前先生79岁的生命倏然消逝,而多年前书画大家赖少其为胡先生所题的“耿介”二字,在今天看来,是先生最好的墓志铭。
新闻推荐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举行 第三十二次主任会议 决定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5月21日举行
本报讯(记者柳文)5月10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素琍主持召开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主任会议,听取关...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