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黄梅戏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合肥开幕,来自上海、湖北及省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及众多黄梅戏艺术家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专家们纷纷畅所欲言,就当前黄梅戏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困难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戴平教授,共参与过14届白玉兰奖的评选,她说经常在白玉兰看到黄梅戏的新创作剧,评委们对安徽送评的黄梅戏参评角色总是充满期待,她统计过这些年来共有7位黄梅戏演员有9次荣获了白玉兰的主角、配角和主角提名奖。戴平教授建议,安徽和上海应携起手来,共同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她还希望能够多拍一些表现黄梅戏艺术的优秀电影,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对黄梅戏起到更好的普及和推广作用。
92岁高龄的黄梅戏著名作曲家时白林先生,也来到了创研会现场,他对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时老认为,大力发展创新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黄梅戏的历史只有200年,但黄梅戏的很多东西传承自历史,比如黄梅戏《天仙配》的仙腔和阴司腔都继承自青阳腔,安徽的青阳腔有600年历史,可以和昆曲媲美。另外,戏曲的创作要多和中青年交流,同时不要忘记农村,戏剧艺术的发展必须扎根乡土。
著名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认为,黄梅戏的发展应避免就理论谈理论,要从实践中来,培养一大批挚爱这门艺术的导演、编剧、作曲家、舞美设计等等,大家一起推动黄梅戏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有关专家还认为,黄梅戏的创新发展要和市场联系起来,要综合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还要学会运用大数据,重视新媒体传播方式,选择适合年轻群体的打开方式,比如现在时下火热的抖音短视频等,一些戏剧艺术家已经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杨静
新闻推荐
星报讯8月27日从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传来好消息,经医院等级评审专家组现场审查和社会公示,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甲等精...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