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金山飞纽约,半路上要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中转,一进到候机楼里,感觉黑人兄弟一下子多了起来。
亚特兰大是著名的说唱之地,曾被《纽约时代杂志》称为“嘻哈音乐的中心”,莫非是和黑人人口众多有关?
这座城市的黑人承受了非凡的苦难。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那个种植园,应该就离这不远吧,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还有《为奴十二年》里的被骗卖为奴隶的所罗门,被迫对人撒谎说,自己逃出来的地方,就是佐治亚州。
美国废奴运动过去还不到200年,那些苦难,不知是不是都已经愈合了。
黑人其实大部分都很友好,乐于助人,只是容易激动,所以遇到事情,不妨好好说。
从1号大街 到260号大街
在亚特兰大机场枯坐两小时,再登机枯坐两小时,总算飞到了纽约。
降落在纽约纽瓦克机场,坐美铁Amtrack去曼哈顿,火车站月台上找不到下一趟车车次和目的地的预告,于是乘客们纷纷低声打探这是不是去曼哈顿的列车月台,然后又都稍带迷茫稍带尴尬地低声回答:“I think so……”说完,鼻子照例要挤一挤,似乎要将话补完整:“其实我也不清楚。”
在火车上翻看微博打发时间,才知道几天前曼哈顿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悬日”奇观。
完美错过。
巧的是,从宾夕法尼亚车站出来,就是曼哈顿中城第31号大街,连换乘都不用,直接步行到“Stanford Hotel”,前台小哥是华人,中文流利,入住也变得愉快起来。
纽约似乎不肯在街道命名上费太多心思,除了曼哈顿下城外,从中城到上城,直到出了主城区的遥远的扬克斯,街道都是直接用数字来命名,从第1号大街一直到第260号大街,所以在曼哈顿四处游走,就是一路上数数的过程。
不可错过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从第31号大街前往第82号大街。
那里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都说纽约有多么好,其实又脏又旧,如果你记得《美国往事》电影海报的色调,那么现在走在大街上,差不多还是那个色调。
斑驳陈旧的楼房、逼仄的小巷、污浊的路面、凌乱摆在路边的垃圾,还有浑身散发着臭味的流浪汉。唯一不同的是人,来自各地的红男绿女们,难掩兴奋地四处张望着,衣着考究、走路带风的,大多是当地人,他们在遮蔽了天日的高楼间匆匆而行,眼神淡定而又空洞。
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另一个世界。
看了范宽的画,看了易县辽代三彩罗汉,看了白墙黛瓦的明轩,临了,在一楼大厅,看到陈丹青在《局部》中提到的大束鲜花,鲜花每周更换一次,费用由《读者文摘》创办人华莱士夫妇设立的捐赠基金支出,至今已坚持了半个多世纪,总计花费已经超过了三亿多美金。
善于经营比拥有历史更重要,这是参观后最深刻的体会。
纽约的唐人街
整个纽约都市圈差不多有800多万人,曼哈顿呢,差不多有200多万吧。
走在纽约街头,听到的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看到的是不同族裔的人,有头包白布或蓝布帕的印度锡克教徒,有在中央公园桥拱下动情吹奏萨克斯管的黑人,还有用一身黑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伊朗大婶……翻开纽约地图,有拉丁区、小意大利区、韩国街、唐人街……
纽约的唐人街在北美很有名,其规模早已不再是一两条街,而是一大片区域,远远超过了旧金山。
从华尔街、纽约市政厅往中城方向走,到了喜士打街,冷不丁像是回到了国内,满眼都是中文招牌,街边店铺也像国内步行街一样,将商品纷纷摆到店门口外的路上,大声招揽着游客,嘈杂混乱,一如中国大小城市的烟火气息。不远处,中国工商银行的硕大字样赫然映入眼帘,身后,一家中式茶餐厅正迎来饭点,食客如织。
从唐人街吃完一份宫爆鸡丁盖浇饭,搭地铁回中城。
纽约地铁号称全球历史最悠久,已经运行了一百多年,但也可以“荣登”全球最差地铁榜首,有人说它不及中国三线城市的地铁,以前不信,这回信了。
站在地铁站台上,你很难想像自己正呆在一个以艺术和文化著称的城市里,四周毫无装饰,如同一个灰蒙蒙的毛坯房,而且还是从上世纪初建成时就是这个样子,站台上也没有空调,所以等到挤进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里,总好过在外面被热浪炙烤着。另外,纽约地铁的准点率也是遭吐槽之最,要么或早,要么或晚,不过,纽约客们怕是早就习惯了,因为,无论早晚,毕竟总会到达的。
古典与现代的掺杂
纽约,怎么形容它才好呢?
虽然对它有着这样那样的挑剔,但它真的很棒,超过了之前的很多想象。
在百老汇,每天同时有20多个剧上演,每个都是经典。
它是“剧情”之都,是《美国往事》里“面条”在中央车站离去时响起的鲍勃·迪伦的《Yesterday》,是《海上钢琴师》片头的意大利人看到自由女神时高呼的“Amelica”,是《破产姐妹》里牵着大狗的小鲜肉们在文艺咖啡店里和美女搭讪的周末早晨。
中央公园比想象中还要大好几倍,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居然辟出这么大一块绿地,真是气魄非凡。
古典和现代相处的很好。熨斗大厦是上世纪的老顽固,一百多年了,浑身上下依然有着沉稳 的老派风格,遥对着纽约乃至美国最为活跃的文化舞台麦迪逊广场,一点也不显老。
洛克菲勒中心楼下,下沉广场上摆满了餐桌,人们坐在那里交谈、畅饮,仿佛昨日从没体验过悲伤,明日也会地久天长。
在千万人充斥的城市里,听到最多的是,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一句“Hi”,或者是被打扰时的一句“Excuse me”,给予善意,收获的同样是善意。
在世贸遗址黑色大理石上,读到了一串串陌生的名字,有些名字上摆放着一朵白玫瑰,让人忍不住猜测,前来献花的人,脸上的忧伤有多深?
曾经看过一句热评,这样评价:“去过纽约几次,极其强烈的窒息感。无论多优秀,都会有数不清的人比你更优秀一万倍;无论多落魄,也会有数不清的人比你更落魄一万倍。无论多么骄傲和自信,只要一进纽约,瞬间就被埋没在这座城里了。”
令人恐怖,又极具诱惑。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祁海群/文 张晨/视频
新闻推荐
79岁老人散步晕倒 路过的医护人员奋力相助 老人身体已无大碍,很是感谢救助她的医护人员
晨报讯“为杨医生点赞!”日前,在安医大二附院杨春俊医生的热心帮助下,今年已经79岁的姚奶奶病情终于平稳了。记者了解到...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