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过《亳州晚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通讯员。从1987年业余写稿到如今已37年的历史。最初,我是用稿纸写稿,也叫“爬格子”,写好后通过邮局往新闻单位发,省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最快也得一周左右时间,而我现在写稿、发稿用手机、电脑,手指一点,今天发稿,明天见报。从我这个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经历变迁,也能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的变化。
1982年春的一天,亳县古城区委举办业余通讯员培训班,头天晚上我听到大喇叭播出一则通知,“凡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有新闻写作爱好的同志都可以参加培训”。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这次业余通讯员培训班。通过培训,我明白了什么叫新闻、新闻具备的要素、如何写好简明新闻和新闻故事等。为了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培训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写新闻要做到“手勤、腿勤、脑勤”要求,多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只有辛勤采访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稿件,杜绝假新闻,一旦发现假新闻,取消通讯员资格等。通过这次新闻培训,我试着先给古城区广播站写稿,广播站站长程胜英为了调动我写稿的积极性,对我初写的稿件不厌其烦地修改,然后在“古城新闻”节目里播出。那个时候,村村通广播,人民群众只有通过广播来听戏曲、了解国家大事、天气预报和本地新闻。
在程胜英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为亳县广播站写稿,记得开始投递稿件是通过古城邮电局,信封上不需要贴邮票,只需要在右上角写上“新闻稿件”四个字就行了,如果稿件被采用就在亳县广播站新闻联播播出,如果好几天不播,说明稿件没被采用。记得亳县广播站用我的第一篇稿件时,我激动得半夜没睡着。
当时写稿用的稿纸是方格纸,一页有300字的,也有500字的。写新闻之所以叫“爬格子”,就是把要写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写进每个格子里,且要字迹工整,费时费力。1982年至1984年我们村还没通电,白天我下乡采访,晚上加工写稿,因照明用的是煤油灯,鼻孔里往往吸了很多烟灰,第二天洗脸时用手一挖手指上就留下来烟灰记号。提起烟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1983年春天,媒人给我介绍对象,见面时女方给我保持一段距离,无意间我用手捏下鼻子,这一捏不当紧,不仅鼻孔里的烟灰漏了出来,就连手指上也粘上了烟灰,见面后的当天下午,媒人告诉我说,高矮胖瘦这些自然条件女方没意见,有意见的是你鼻子怎么流黑血。我一听笑了,用手一挖又出现了烟油,我让媒人看不是血,媒人说,我了解你身体健康,哪能流黑血?好吧!再给你次机会,再见一面,不能再有烟灰了。第二次见面时,女子好像大胆了,专门走上前看了我的鼻孔,还用手摸了摸,我向她解释烟灰的来历后,她“噗嗤”笑了起来,说:“流黑血我也愿意……”这个女子就是我现在的媳妇。
亳县广播站每周采用两篇我写的稿件,我并没有满足。为了能提高我的写稿质量和写作水平,我决定从古城骑自行车往亳县送稿,因为通过邮局寄,虽然是本地,邮寄也需要两三天,骑车送,当天就能到。而且请编辑当面提出稿件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被采用的几率。为什么不坐班车呢?因为当时古城到亳县的班车一天一班,如果不凑巧,当天回不了古城,就得在旅社住一晚,得花很多钱。虽然骑车去,很辛苦,但省钱,还节省时间。每次进城送稿,我让母亲头天晚上就给我烙好馍,第二天我天不亮就起床,骑着自行车往亳县赶,饿了吃点烙馍,渴了买碗白开水,大约3个小时、行程40公里就来到亳县广播站编辑部。编辑们被我骑自行车送稿精神感动了,及时看我写的稿件,经过编辑的当面修改,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稿件被采用的数量也大大提高。1984年8月我被古城区招聘为专职通讯报道员。从此,亳县县委宣传部和以后撤县设市的亳州市委宣传部举办通讯报道培训班,我都及时参加。熟悉了新闻业务,提高了写稿质量,之后,我大胆向《安徽日报》《中国青年报》《东海民兵》《中国国防报》等省级、国家级和军队级报刊投稿,稿件先后被分别采用,有的还加了编后语。1995年5月,我被原亳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招聘为亳州市通讯专职干部。
现在我仍坚持新闻写作,我学会了用电脑、手机、网络写稿、发稿,方便快捷。回想起当年爬格子写稿送稿的艰苦,真让人感慨万千。(柴发光)
新闻推荐
中秋节前夕,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安徽省生产、经营及餐饮环节的月饼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检。截至目前,全省共抽检月饼160批...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