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2018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首届中国营商环境评选进步奖第1名、全国7个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非常高”的城市之一……优化营商环境亮点颇多,合肥市是如何做到的?9月4日,江淮晨报记者从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找到了答案。
营商环境
异地收发营业执照数量居试点城市之首
为打造高效政务环境,合肥市持续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8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全面开展“减证便民”,做到减证与减材料有机统一,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减证幅度58%,申报材料比原来减少50%。目前,已实现企业开办3日、不动产登记5日、工程建设项目120个工作日办结。
为打造公平市场环境,合肥市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科学化、公正化水平,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市231家执法部门全部完成“一单两库”建设(一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两库:随机抽查市场主体名录库、随机抽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并实现动态管理。
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闫萍介绍,在打造便捷办事环境方面,合肥市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完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全覆盖。全市三级以上办理深度事项占比99.96%,全程网办事项占比89.8%。市直部门1524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服务大厅办理,占全部事项的89.24%。
另外,合肥市还积极推进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九城市跨城办事“一网通办”,今年5月,该项试点扩展到长三角25个城市,增加了21个个人事项。目前,异地收发营业执照数量居试点城市之首。
上半年出口平均通关时间位于全国第二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简化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优化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提升口岸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19年上半年,合肥海关进口平均通关时间3.1小时,在全国排名第5位;出口平均通关时间0.15小时,在全国排第2位。
闫萍透露,近年来,合肥市还大力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全力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进一步精简涉税资料,不断优化流程,缩短纳税时间。据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合肥减免税金额就达到了74.14亿元,社保降费比例达18.9%。
正在全面实施营商环境“再提升”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合肥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闫萍介绍,今年5月份,合肥市作为省内唯一城市,参加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在北京集中填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市营商环境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为对标先进、补齐短板,近日,合肥市制定出台了《合肥市创优营商环境再提升行动方案》。按照《行动方案》安排,将利用今年下半年剩余的时间,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再提升”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紧紧围绕15个关键领域,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方面,对标长三角和国内先进水平,围绕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指标领域,采取更加有效的改革举措,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提高企业感受度。瞄准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持续加强要素保障,把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另外,将以提升企业满意度为目标,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着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工作的精准性,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力争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全面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公共资源交易
改革以来累计节约、增值6719.2亿元
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许业武介绍,2006年,合肥市以谋全局视野开始实施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以整合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产权交易等交易平台为破冰之举,成立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革十余年来,公共资源交易累计成交金额17656.68亿元,累计节约、增值资金6719.2亿元。
之后,省级项目全面由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接进场,合肥成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建设和改革最为彻底的城市。同时,合肥还把县区一体化发展纳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的改革方阵,采取“限额交易、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方式,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市“一盘棋”。
今年前7个月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7.52%
许业武透露,2018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金额3408.12亿元,同比增长4.21%。而在今年1-7月,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金额1866.26亿元,同比增长47.52%。
其中,完成合肥市(含县区)项目标段数11931个,成交金额累计1686.47亿元;完成省级项目标段数2385个,成交金额170.47亿元;“徽采商城”完成订单数8.38 万笔,成交金额9.32亿元。
全程电子化项目交易率平均已达95.87%
合肥市采用国际通行评标方法,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刚性交易规则,杜绝了人情分、关系分、量身定制分,避免高价中标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最终形成了“规则统一、科学可控”的市场价格体系。截至目前,在刚性交易规则框架内,公共资源交易累计完成87581个项目,节约、增值资金达6600多亿元。
在打造“智慧交易”方面,合肥市还推行全流程网招。目前,合肥市通过电子服务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全程电子化招投标、远程异地评标、网上竞价、网上商城采购等“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功能,全程电子化项目交易率平均已达95.87%。
“淘宝”式网上商城完成交易订单26万多笔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不断创新政府采购方式,依托“互联网+”,构建“淘宝”式的政府采购网上商城。目前,“徽采商城”与省内芜湖、滁州、马鞍山等十二个市签署合作共建协议,跨平台共建共享共用,成为国内政府采购领域合作典范。自网上商城运行以来,共受理完成交易订单26万多笔,交易总金额超32亿元。
“我们还立足于数据监管和数据服务应用,全力推行全程电子化交易。”许业武告诉记者,自合肥市首次探索电子招投标至今,共完成交易项目87581个,入库交易主体95000多家,汇聚近20个T海量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形成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资源富矿”。
网上政务
去年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件166.27万件
合肥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陶兴林介绍,目前,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及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全部建成。2018年,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件166.27万件,网上申报办件91.24万件,占比54.87%,其中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件78.32万件,网上申报71.31万件,占比91.05%。
同时,合肥市还大力开展移动端建设,截至目前,移动端皖事通APP接入事项57个;皖事通注册人数36.8万人,服务访问量110万人次。全市三级以上办理深度事项占比99.96%,89.8%的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
此外,在全省率先开展智能搜索建设,订制个性化表单,自动调用数据资源,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达100%。
截至今年6月底,各县(市)区、开发区全部建立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及办事大厅,另设立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148个、行政村(社区)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1583个,分别达到97%和98.93%,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市“一盘棋”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全力打造“12345”一站式平台 立案督查5476件
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2000年,合肥市开通了市长热线电话2678000。2004年建成12345市长热线电话办公系统。2012年,又将12345政府服务热线、政民直通车、市长信箱整合为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实现电话和网络的全面融合,创设了“一站式”服务群众模式。
“目前,12345已经成为听取社情民意的渠道、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回应群众关切的平台。”陶兴林介绍,2012年至2019年6月底,共收集热点和难点问题15153个、意见和建议1515条。2012年至2019年6月底,市领导95人次接听来电558个,成员单位342批2332人次接听来电7925个,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政民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此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合肥市12345还加大督促解决力度,共立案督查5476件,下发《合肥市人民政府督办通知》2267件,赴现场督查491次。“12345在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晨报记者 方佳伟
晨报制图 朱佩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省统计局昨日下午发布最新数据,2018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为649亿元,居全国第11位,比上年增加84.1亿元,增长1...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