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作为活跃在基层的文艺院团——安徽省泗州戏剧院,致力于泗州戏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对繁荣文艺创作、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市政协委员陆为为认为,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一直是传统文化产业亟待破解的命题之一。在一批民间艺术家为之苦苦努力、寻求破解之路的同时,相关部门更要大力扶持泗州戏产业。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又名“拉魂腔”,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全称“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蚌埠市泗州戏剧团”。近年来,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推出了近80部优秀剧目,20多部剧目斩获省级以上大奖。其中,泗州戏交响清唱剧《摸花轿》、大型现代泗州戏《绿皮火车》、大型现代泗州戏《夙愿》分获安徽省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型现代泗州戏《绿皮火车》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入选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大型现代泗州戏《夙愿》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大型红色题材现代泗州戏《哥哥莫要过河来》入选全省文化惠民优秀展演剧目。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已成为繁荣蚌埠文艺事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中坚力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亮丽名片。”陆为为说,但不可否认,目前院团也面临着发展困境。现有在岗演职人员58人,其中50岁以上16人、46-49岁7人、40-45岁20人、30-39岁14人、30岁以下1人,人员年龄断档严重,后继乏人;创作人才匮乏,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行当不全,无编剧、无导演;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给泗州戏的演出和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要将院团发展纳入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加强演职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大泗州戏人才培养力度。”陆为为建议,泗州戏是具有独特文化品格的地方剧种,主要靠口传心授、老艺术家的传帮带才能培养出来,一般的艺术学校都无法做到。针对这种情况,应确立以传拉帮带为主的“传承人导师制”培养制度,市财政应扩大市级非遗专项资金支出范围,鼓励泗州戏传承人带徒传艺,对其每培养一名市级、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按一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参照国家艺术基金的运作模式和资助范围,政府部门设立蚌埠艺术基金,支持院团创作人才创作新剧目。
新闻推荐
您家年夜饭准备的啥“硬菜”? 虽然部分受访者认为年味变淡,但那桌丰盛的年夜饭依旧让人“牵肠挂肚”
“再不像过去那样盼着过年了”,2020农历新年将至,不少人开始感叹年味变淡。本周安徽商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成受访者认...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